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异同)

2023-06-14 21:33分类:技术指标 阅读:

9月22日,《人民日报》生态版头条刊发题为《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用绿色低碳思维解决问题》的报道。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用绿色低碳思维解决问题专家档案王东,1967年出生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区域经济、低碳经济等。他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完成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课题。金秋午后,西丽湖畔,刚刚告别暑假、迎来开学季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的办公室,便在这座充满活力的校园中。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东开始从事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依托哈工大(深圳)的科教资源,他与团队团结国内外科研力量,为深圳打造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并参与了深圳碳市场建设的政策设计工作。“事实证明,低碳发展能够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城市发展”今年54岁的王东,1992年来到深圳工作。近30年来,他的研究领域从早期的国际投资转向如今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2005年,王东来到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工作。2010年,在学术交流中,学者们产生了在深圳建设一座“世界级生态知识城”的想法。这就是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由来。“当时,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学术课题,却得到了深圳市和龙岗区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很快便进入论证阶段。”王东说。道路两旁的路灯,是头顶小风扇、肩扛太阳能电池板的风光互补灯,依靠风力和太阳能照明,从而降低能耗;街道上装有配套的充电设施,以满足电动车的充电需求;废弃的钢材被做成了广场和花园里的各式雕塑……在深圳国际低碳城,处处体现着绿色低碳的理念。设计者们应用了绿色建筑、废物回收、能源低碳等技术系统,对片区内既有建筑物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王东介绍,深圳国际低碳城本身是一个建成区,又相对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事实证明,低碳发展能够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城市发展。国际低碳城是深圳发展绿色转型的鲜活案例,是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更是国际认可的可复制低碳发展样本。”“每个城市都要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之路”作为一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在深圳工作、生活已近30年的王东对这座城市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转变,感受格外深刻。王东认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深圳过去10多年来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2013年6月启动的深圳碳市场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王东曾带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团队,在市场机制设计、碳排放因子标准制定等方面参与了深圳碳市场的建设工作。作为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深圳于2012年推出了我国首部规范碳交易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在国内构建起了碳交易法律制度框架;在碳金融创新领域,深圳还探索了“碳债券”、私募“碳基金”等。“深圳的探索,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制度、经验上的借鉴。”王东说。“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各地还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王东认为,“每个城市都要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领域,必将迎来巨大增长空间。还是要加大对新技术的探索力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为产业发展寻找更多的机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由深圳市发改委和哈工大(深圳)合作共建的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智库。“我们重点围绕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公共政策、绿色城市、城市碳排放等领域开展研究,旨在为积极开展城市间、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推动深圳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低碳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王东介绍。2017年,哈工大(深圳)创新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学科。王东和研究中心的团队成员,将该学科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以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学、低碳技术经济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与金融、城市规划与低碳发展等四大方向,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王东介绍,该学科十分复杂,因此要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学科交叉培养。“许多人认为进行经济相关的研究需要管理学或者经济学背景,但我们的研究生其实大部分是林业、能源、机械等专业背景的。比如研究低碳经济需要和大数据紧密结合,我们就招了计算机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我们中心搜集了超过120万条碳排放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碳排放信息数据库。”王东说。“水利、能源、规划、机电等专业都能与绿色低碳相结合。”王东表示,未来高校可以探索为不同专业开设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选修课程,重要的是让各种人才都学会用绿色低碳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吕绍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专家档案

王东,1967年出生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区域经济、低碳经济等。他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完成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课题。

金秋午后,西丽湖畔,刚刚告别暑假、迎来开学季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的办公室,便在这座充满活力的校园中。

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东开始从事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依托哈工大(深圳)的科教资源,他与团队团结国内外科研力量,为深圳打造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并参与了深圳碳市场建设的政策设计工作。

“事实证明,低碳发展能够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城市发展”

今年54岁的王东,1992年来到深圳工作。近30年来,他的研究领域从早期的国际投资转向如今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2005年,王东来到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工作。

2010年,在学术交流中,学者们产生了在深圳建设一座“世界级生态知识城”的想法。这就是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由来。

“当时,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学术课题,却得到了深圳市和龙岗区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很快便进入论证阶段。”王东说。

道路两旁的路灯,是头顶小风扇、肩扛太阳能电池板的风光互补灯,依靠风力和太阳能照明,从而降低能耗;街道上装有配套的充电设施,以满足电动车的充电需求;废弃的钢材被做成了广场和花园里的各式雕塑……在深圳国际低碳城,处处体现着绿色低碳的理念。

设计者们应用了绿色建筑、废物回收、能源低碳等技术系统,对片区内既有建筑物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

王东介绍,深圳国际低碳城本身是一个建成区,又相对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事实证明,低碳发展能够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城市发展。国际低碳城是深圳发展绿色转型的鲜活案例,是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更是国际认可的可复制低碳发展样本。”

“每个城市都要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在深圳工作、生活已近30年的王东对这座城市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转变,感受格外深刻。

王东认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深圳过去10多年来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2013年6月启动的深圳碳市场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王东曾带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团队,在市场机制设计、碳排放因子标准制定等方面参与了深圳碳市场的建设工作。

作为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深圳于2012年推出了我国首部规范碳交易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在国内构建起了碳交易法律制度框架;在碳金融创新领域,深圳还探索了“碳债券”、私募“碳基金”等。“深圳的探索,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制度、经验上的借鉴。”王东说。

“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各地还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王东认为,“每个城市都要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领域,必将迎来巨大增长空间。还是要加大对新技术的探索力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为产业发展寻找更多的机会。”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由深圳市发改委和哈工大(深圳)合作共建的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智库。

“我们重点围绕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公共政策、绿色城市、城市碳排放等领域开展研究,旨在为积极开展城市间、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推动深圳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低碳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王东介绍。

2017年,哈工大(深圳)创新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学科。王东和研究中心的团队成员,将该学科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以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学、低碳技术经济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与金融、城市规划与低碳发展等四大方向,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是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王东介绍,该学科十分复杂,因此要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学科交叉培养。

“许多人认为进行经济相关的研究需要管理学或者经济学背景,但我们的研究生其实大部分是林业、能源、机械等专业背景的。比如研究低碳经济需要和大数据紧密结合,我们就招了计算机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我们中心搜集了超过120万条碳排放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碳排放信息数据库。”王东说。

“水利、能源、规划、机电等专业都能与绿色低碳相结合。”王东表示,未来高校可以探索为不同专业开设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选修课程,重要的是让各种人才都学会用绿色低碳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22日 14 版)

近两年来,山东降碳的动作不断:在全国率先出台“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对“两高”项目碳排放指标的收储调剂,在碳市场上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是全国履约企业数量、履约配额总量最多的省份……

今年山东又有新动向:降碳的范围扩展到消费端,下沉到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中——推动大型活动开展碳中和,构建碳普惠体系,推出碳积分。目的很明确,抓“大”的同时不能放“小”,要全社会立体式、全方位降碳。

从2020年9月22日“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降碳逐渐成为全社会生产、生活必须直面的话题,对碳排放大省山东来说,更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节能降碳,不仅要抓住“两高”这个牛鼻子,在产业端发力,还应目光下沉,关注体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做好消费端文章。

对碳排放来说,“两高”项目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抓住了“两高”,就是抓住了碳排放的“牛鼻子”。山东降碳的第一刀就开在“两高”项目身上。

2021年6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两高”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新建“两高”项目必须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替代”。其中碳排放减量替代是山东的创新性举措。2022年4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山东省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试行)》,明确了新上“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的实施范围、替代来源、核算方法和管理要求等内容。2022年12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对减少的“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量进行收储和调剂,解决部分重大项目碳排放替代指标存在缺口,产能跨市整合转移造成项目转出地与转入地碳排放指标供需不平衡、难匹配等问题。

事实证明,紧盯“两高”节能降碳收效良好。截至目前,已完成9个“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审核,替代源落实后可减少碳排放量212.27万吨,在通过碳排放量的减量替代倒逼“两高”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了山东实践。

抓好“两高”是降碳的起点、重点,但远不是终点、结点。尤其是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快速增长,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领域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要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排放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山东着力构建碳普惠体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在“两高”之外,充分挖掘消费端减碳潜力,在更大范围内减少碳排放。从山东当前的部署看,大型活动、公共机构、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下一步降碳的探索重点。

从产业端到消费端,降碳不只是范围的拓展、着力点的改变,方式方法也要相应调整。与工业企业集中的点源排放不同,消费端排放具有“小散杂”的特点,碳普惠机制谁来推进、如何推进,都需要一套新的方法论,对降碳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就更为迫切。2月1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官网发布通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低碳技术、农林海洋业等领域的碳普惠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碳普惠方法学,正是在山东进一步推开碳普惠工作寻求智力支撑。

降碳,抓“两高”但不能囿于“两高”。在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强化碳排放管控,倒逼“两高”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要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降碳,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文明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全社会各生产、生活各领域,才能真正起到以消费端的绿色改革倒逼生产端低碳转型的作用。

记者:陈晓婉

策划:齐淮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1月28日,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王田村,绵延起伏的群山间,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山脊上,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能源到千家万户。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有效促进节能降耗、低碳减排。

胡江涛摄(影像中国)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网红概念股票(网红概念股)

下一篇:股票行情(00247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