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企业战略对冲(世界对冲基金排名)

2023-06-04 03:58分类:成交量 阅读: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江平】美国彭博社11日作出预告称,欧盟将于下周公布一项价值超过400亿欧元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战略。报道炒作称,这套战略也是西方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关键部分。

彭博社称,看到的一份草案显示,这份“全球门户”战略将侧重于数字、交通、能源与贸易领域的项目,目的是提升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和竞争力,同时推广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民主等价值观。

报道称,在这项“全球门户”战略推出之前,七国集团(G7)在今年7月举行的峰会上达成了一项由美国牵头的协议,其他领导人同意启动一项名为“重建更好世界”的全球基础设施倡议,以“帮助缩小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需求缺口”,从而在全球范围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今年7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王毅表示,中方欢迎欧方提出全球互联互通倡议。有人声称欧方这一倡议意在对冲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我认为欧方不至于有如此狭隘的想法。中方主张各类互联互通倡议之间可以开展沟通协调,形成合力。“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廉洁、绿色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惠民生、高标准目标。中欧双方在大方向上有着诸多共识,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携手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欧亚大陆加快发展振兴。

博雷利则表示,欧方提出的互联互通倡议绝不是要和“一带一路”唱对台戏。我们愿同中方加强协调,将欧方的互联互通倡议同“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也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同中方加强合作。

来源:环球网

“将受命于君,合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

 

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战略规划(一):打下基础里提到,今年很可能是大部分人最近十五年里最忙的一年,最近果然如此。

 

继续战略规划系列的故事,这篇的主题是细分市场和购买流程。如前文所描述,战略规划能力包括以下十二个主要模块,构成一个整体,每个都很重要。

1. 可定义的市场

2. 客户痛点

3. 价值生态

4. 购买流程

5. 目标市场

6. 竞争情报

7. 价值主张

8. 方案开发

9. 激活市场

10. 运营流程

11. 风险评估

12. 投资回报

 

如果在这里面一定要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今天要介绍的模块,这个模块在西方传统的战略市场流程中常被称为“STP",即Segmentation(市场细分),Targeting(目标选取),Positioning(定位),是整个战略规划的核心。

 

为什么?

 

战略规划的窗口

 

战略转型和提升,绝对是眼下最热的话题。别的不说,国务院机构改革都已经正式官宣了。

 

 

按照变革管理中的技巧(三)介绍过的,这么大的变化,绝对不是一两周的决策,其构思和规划,最起码要提早一年甚至更久。

 

三年疫情之前,外部市场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期间变化更大,形成了势能;同时,疫情当中,大家求稳,很多结构化的调整被延后了,这就打开了战略转型和提升的窗口。

 

先知先觉者,看到了这个趋势,早就开始布局。以我了解的一些企业作为样本,其中的一半,基本上在六个月之前,都进入了这个窗口。剩下的一半,也陆续介入。

 

规划不是目的,执行落地才是。对于已经和正在做战略规划的人们来说,该看的都看了,现在正处在半渡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事务繁忙,熵值增加,最容易发生的就是“拓展思路千条路,回到单位走老路”的局面。

 

只有把面临的各种选择优化,找到重点,用合适的方法出击,形成突破点,局面才有可能简化,并且形成正向激励,进而推动整个局面。这里的“优化”,“重点", “出击”,就是今天要介绍的“市场细分”“目标”和“定位”。

 

弄得好,做成一件事,获得成果,局面简化,赢得时间和空间,做出更好的选择,持续获得成果。弄的不好,越做越忙,越忙越乱,越乱事越多,越多就越容易犯错,不但当下的事情做不好,后面也就没心情做更好的规划。

 

人和人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甚至于更大的组织之间的差距,都是这么拉开的。

 

所以,这是构思和行动之间的支点,一切好事都可以从这开始,持续获得成果。同样,不好的事,也是从这开始的。

 

目标细分市场

 

这是整个战略规划中最能体现商业和指挥天份的部分,在孙子兵法里与之相对应的是《军争篇》。其奥妙之处在于,之前介绍的战略规划的几个部分,基本都属于庙算推演,可以反复修改,也可以重来一遍,损失的是时间资源。而这个模块,就等同于排兵布阵,决策一旦做出,也就等于商业资源大部分投放到位,后面修改起来不容易,所以通常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所以实战经验非常重要,有很多科班出身的战略规划专业人员都是倒在这个模块上,因此,初学者在做这一步的时候,最好给自己找个有成功经验的指导。

 

市场细分,就是寻找几个有意义的维度,将所面临的市场机会归成若干较小的细分市场(Niche Market)。

 

目标选取,就是在这些小的细分市场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

 

定位,就是给自己在细分市场中定义的市场地位,和为此如何投放商业资源的决定。

 

一切从市场细分开始:

 

选择市场细分的维度有很多种,比如,对于外部客户来说,可以有:所处的市场,地理分布,应用,客户大小,价格敏感度,付费意愿度,等等;对于内部客户来说,可以有:决策链中的地位,业务规模,成熟度,敏感度,等等。

 

一般而言,所有可以用来做市场细分的维度,可以被分成以下几个大类:

  1. 代表客户特征的:比方说客户大小,所处的市场,等
  2. 代表客户行为的:比方说,需求的频度,购买流程的时间,等
  3. 代表客户需求的:比方说,质量和精度,交付的周期,购买的偏好,等
  4. 代表客户态度的:比方说,是否会优先考虑你,容错率,等

 

按降序,越来越复杂,在上图中就是越往曲线的右上方去。反过来,做细分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一个原则是,越关键和重复性越低的的选择,比方说:初创企业要选择战略合作客户,投资方和合伙人,就要考虑得越复杂。反过来,越成熟和重复性越高的选择,比方说:现有成熟产品的订单流程优化,就可以考虑得越简单。

 

在战略规划中,如果有涉及到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实践,至少要看到“需求”这个这个层面,否则,轻则碰钉子,绕远路;重则直接被冷落甚至出局。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这个里面,不管是面对外部或是内部市场,一定不能忽视的是“亲密客户”。也就是那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至少愿意试用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实践的人。因为这能给战略规划的主导者一个早期的成功,稳定士气和心情;也能提供一个实验的平台,持续优化做法。

 

初创的企业,通常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目标选取,定位和市场细分是相辅相成的。科班的做法会告诉你先细分,再选取,然后定位,似乎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是线性的,这通常都会出错。有经验的人不会拘泥于次序,会把这三个选择互为因果,反复推敲,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忽略本能和经验。这里面有很多做法,不过实践性很强,也没有标准答案,更好的方式是交流,而不是介绍。

 

重点有两条:

 

第一就是选取目标的时候不要贪心,可考虑的的方法是“十取其一”,就是通过若干维度,把面对的总体市场切成十个左右的细分市场,然后聚焦在一个上。

 

这和足球里扑点球道理一样,一次就扑一个方向,虽然聚焦未必能赢,分散必然是输。越是求稳,想面面俱到,规避风险,风险反而越大。

 

往哪扑,那就是商业敏感度,一般认为50%靠天份,30%靠经验。这两样占了绝大多数。

 

第二就是定位有专门的理论和经验值。比方说,在一定细分市场里,长期而言,只能有三个玩家能稳健获益,其市场份额有两种结构:1)60%,30%,10%分布 2)40%,30%,30%分布。再比方说,有所谓的“先入为主”定律,即如果有玩家已经在市场中占据某一定位,并且做出有效防御,它不犯错误,后进者就几乎不可能再获得这个定位。

 

这些理论和经验数值需要通过阅读和积累获得,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介绍。

 

购买流程

 

购买流程是整个战略规划中的又一个重点,但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分析一下所有战略规划项目的失败原因,从宏观源头上说,排名前三的是:

 

  1. 员工的抵触
  2. 领导的支持不够
  3. 关键技能的缺失

这些在变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一)的系列里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回到具体的项目战术层面,排名前三的原因是:

  1. 战略规划缺乏足够的价值主张
  2. 购买流程欠考虑
  3. 竞争对手的情报被忽略

 

有人说你前面刚说过市场细分最重要,怎么这么快就改口了?其实这个并不矛盾,因为其中的2)购买流程和3)竞争情报到最后都会被整合成为市场细分中去。统计的时候,做的是根原因(Root Cause)归类,归纳的结果,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竞争情报这个系列的上一篇战略规划(三):竞争情报和价值生态介绍过了,价值主张在后续系列中介绍,先看看购买流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做法:

 

 

非常平淡无奇,就是把所选取的目标市场中的代表客户的采购流程做个图形展示,标上决策人,大概的周期。

 

为什么这么多战略规划项目都在这上头栽跟斗?我观察到的就是六个字:没经验,不重视。

 

战略规划的全流程,本质上还是一次变革,核心还是“认识到人的复杂性”。战略规划和落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变化,可能有各种结果。面对变化和不确定的结果,员工抵触,领导支持力度不够,关键能力缺失,这是确定无疑的。

 

在可控的一侧,如果价值主张不够,很容易失去支持,这种失败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另一种失败模式是,对购买流程和竞争情报缺乏考量,使得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干净利落地获得“早期成功”(Early Win),陷入苦战,却还是离设定目标很远。然后造成士气起伏,人心动荡,最后失败。弄得不好伤害更大。

 

大家看看俄乌冲突,其实就是这个节奏。对于俄罗斯一方而言,这可以看作是一次大型的“战略规划”;而战场所在地获得支持,可以近似看成“购买流程”;交战对手的行动,可以近似看成“竞争情报”。预想当中,支持并没有如想象中来的快和强烈,而对手的行动,却是异常果敢。后续结果不是本文讨论范围,但就单纯的战略规划而言,其已经陷入了巨大的被动。

 

在战略规划中,这是非常致命的:客户端的需求没有转化像预想的快,而对手的反应的强度和速度都超过预期,这几乎会是每个项目头上的一片阴影,所以不可以不防。

 

总结

 

今天介绍的两个模块,和系列的上一篇里介绍的竞争情报,通常是战略规划中最困难的部分,所以值得做一下总结。

 

困难的很大一部分的源头是,这和普通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能得到的领悟相去甚远,乃至于完全相反。

 

比方说,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投资原则,这和上文目标细分市场所提到聚焦原则正好相反。

 

这其中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因为商业环境里,需要做战略规划的时候,通常都是大事,牵涉的人会比较多,而且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过程中成员的不支持和结果的不确定。所以成功率并不高,相反的,风险会很大。

 

比如:大规模的战略转型,德国统计的成功率约在20%左右,中国统计的成功率在8%左右;新产品开发,一般的统计成功率在12-18%左右。当然,一旦成功,回报是和风险成正比的。关注的焦点就是不确定性,需要决策的纪律性来确保不引入新的风险。

 

组织能承担的风险,也高于个人,某一战略的风险,可以用迭代和一组战略来对冲。

 

在生活中,则正好相反:牵涉的人少,成员支持度高,结果相对确定。一些关键的选择,比如:找工作,只要不挑,正常人都能找到。

 

同时,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远逊于组织。因此,关注的焦点是确定性,考虑更多的是把它在更多的领域延伸。

 

这是两种不同的作业环境,自然就会遵循不同的规律。中国古代还有本兵书,叫 《司马法》,里面就提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些不同,也增添了战略规划的魅力。

 

感谢阅读!欢迎转载!多提宝贵意见!

 

中资银行首次占据这个榜单前十名的一半,反映了如今全球财富流向和全球经济天平逐渐向东方倾斜的大趋势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魏城 发自伦敦

编辑|郝洲

 

英国退欧后,欧盟官员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从伦敦金融城抢走更多的工作,挪到欧盟国家去,但最新的数据显示,英国银行业的总体利润超过了任何一个欧盟国家,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还首次超过了法国。

 

英国银行利润全球第四

 

英国在2016年退欧公投前后,围绕着退欧程序的政治恶斗和扯皮,以及退欧后重新设立的贸易壁垒,一度沉重打击了英国金融业。

 

然而,7月4日公布的2022年度《银行家》全球银行千强榜显示,因获益于新冠防控措施解除后的经济反弹、私募股权交易热和飙升的房地产市场,英国银行业2021年全年税前总利润是551亿美元(约合460亿英镑),相比之下,法国银行业2021年全年税前总利润是548亿美元(约合453亿英镑)。

 

英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上也击败了德国银行业。尽管德国有诸如德意志银行这样的投资银行业巨无霸,但英国银行业2021年全年税前总利润仍然比德国同行高出了400亿美元(约合330亿英镑)。

 

 

英国各大银行中表现最好的是汇丰银行,在全球银行千强榜上排名第九。已经连续11年了,汇丰是这个榜单前十名中的唯一一家欧洲银行。

 

《银行家》全球银行千强榜是当今国际最权威的全球银行业排名之一,已有52年的历史,排名主要考量银行的一级资本实力,以反映银行抗风险和利润增长的能力,被视为衡量全球银行综合实力的评价基准。

 

银行的一级资本亦称“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银行实力最重要的指标。

 

英国高街上的商业银行,多数都进入了这个榜单的前100名:巴克莱银行排名第24,劳埃德银行名列第42,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位居第53。

 

在所有的英国银行中,劳埃德银行的利润增幅最大,增长了近六倍。

 

英国银行业原来预期新冠疫情可能会导致一波贷款违约浪潮,所以预先拨出了数十亿英镑的储备金作为应对。

 

2021年全年英国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增幅超过200%,但这一增幅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因为银行后来释放了原来为违约预期而准备的储备金。

 

《银行家》杂志总编辑乔伊·马克奈特说:“在很大程度上,英国银行业利润的增长可以归因于2021年信贷减值支出的减少或逆转。因为原来预期的许多贷款损失,后来都没有出现。”

 

英国银行业2021年的利润总额在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但好于欧盟诸国,也好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印度。

 

而西欧是唯一一个银行一级资本出现收缩的地区(3.6%)。在这个榜单上排名前 20 的三家西欧银行的一级资本都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排名下降:法国农业信贷银行降至第 14 位、法国巴黎银行跌到第 15 位,桑坦德银行落至第 20 位。

 

此外,西欧地区的银行总资产收缩 了2.5%,贷款减少了近 3%。西欧是银行资产回报率(0.44%)和资本回报率(8.4%)最低的地区。

 

英国短板仍然与退欧有关

 

考虑到自从英国退欧公投以来,欧盟一直努力说服大银行把它们的业务、甚至总部搬到欧盟国家去,英国银行业2021年的总体表现能够强于欧盟同行,确实不容易。

 

就在最近,欧洲中央银行还下令八家银行将更多的交易员从伦敦转移到欧盟内部的金融中心,如巴黎或法兰克福,因为欧央行担心这些公司不受欧洲监管机构的控制。

 

由于担心无法监管与欧盟客户相关的风险,欧央行一直在评估大型银行欧盟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登记交易的位置。欧央行一直试图打击一种被称为“背靠背”交易的做法,即银行为欧盟客户提供服务,同时却把高级员工和资本留在英国。

 

自 2016 年英国退欧阵营以微弱多数票在公投中胜出以来,英国利润丰厚的金融业,一直是各方的一个关键战场,欧盟各大城市都在与伦敦竞争,或各自竞争,试图把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们吸引到自己的城市里来。

 

法国的抢人抢生意行动表现得特别积极、特别努力、特别扎眼,例如,2018 年,法国为了让家住伦敦的银行家及其家人能够在移居巴黎之后顺利融入法国社会,还专门为他们设计了法语课程;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一马当先,为了抢夺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还专门在巴黎郊区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主持一年一度的“选择法国”活动。

 

近些年来,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国银行都加强了它们在巴黎的业务,而欧洲银行管理局也在2019年从伦敦迁往巴黎。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搬家。他们不想迁徙的理由,除了对新环境、新国家、新文化和陌生的语言的畏惧,更多的考虑,则是因为伦敦尽管受到退欧的冲击,但仍然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

 

消息人士透露,当摩根大通试图将15 名伦敦交易员转移到巴黎时,约有一半人辞职。

 

2022年3月29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公布了其最新的英国金融服务业退欧追踪报告。报告显示,自从2016年6月23日英国退欧公投以来,从伦敦流向欧盟国家的金融业职位的总数,仅略微超过7000份,远远低于公投前后一些公司和机构所预测的数万份职位流失的数字。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不是实力更弱的欧盟各大城市说抢就能抢走的。

 

例如,在全球范围内,伦敦仍然在几大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外汇、衍生品清算、商业保险、债券交易、基金管理等市场。

 

银行业也不例外。英国是现代银行体制的发源地,尽管与中美银行业相比,今天的英国银行业确实落后了,但与欧盟诸国相比,英国银行业还是具有许多优势。

 

智库“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安德鲁·希尔顿认为,欧盟难以从根本上撼动伦敦作为欧洲首席金融中心的地位。

 

希尔顿说:“阿姆斯特丹获得了一些股票业务,法国获得了一些对冲基金业务,德国获得了一些银行业务,但还没有一个单一的欧盟金融中心能够威胁到伦敦。”

 

不过,英国政商精英们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仍然担心欧盟的威胁。不久前,英国一个跨党派议会小组委员会制定了一项计划,试图保持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尽管伦敦在多份全球大都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很少掉出前三名,但在2022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中,伦敦的得分跌幅最大,在这个指数中,仅次于纽约、排名第二的伦敦,与排名第三的香港和排名第四的上海之间的差距大幅收窄。

 

十年期间,英国在全球跨境银行贷款中的份额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跌至2020年的15.2%;保费、养老金也有所下降;对冲基金资产收缩了三分之一;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海外公司数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英国的有识之士都认为,目前英国金融业最大的短板,仍然与退欧有关。伦敦金融城最看重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对欧盟市场的准入,就因英国退欧而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财富向东流?

 

全球银行体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大。自《银行家》1970年开始推出它的全球银行千强榜以来,如今全球最强大的1000家银行的一级资本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它们的一级资本总额已经达到10.38万亿美元,年增幅为4.7%。此外,它们的总资产首次突破150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54.21万亿美元。

 

全球银行业的利润也出现了健康反弹,税前利润总额达到破纪录的1.44万亿美元,年增幅为53.7%。而2021年度千强榜公布时,全球银行业的税前利润总额比2020年下降了19.2%。

 

在《银行家》2022年度全球银行千强榜中,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最为耀眼,中资银行占了榜单前十名的一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夺走了冠军、亚军、季军、殿军的称号,交通银行则名列第十。

 

在该榜单的前十名中,有四家美资银行:摩根大通名列第五,排在第六、第七和第八位的分别是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

 

中国银行业因为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表现更强更韧,其一级资本和总资产的增速均超美国同行:2021年中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总额增加了14.4%,总资产增加了10.9%;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总额增加了4.7%,总资产增加了8.8%。

 

在2022年度千强榜中,中国有140家银行上榜,比2021年减少四家。与美国上榜的186家银行相比,中国上榜银行目前的一级资本是3.3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上榜银行两倍,中国上榜银行的总资产是41.53万亿美元,几乎是美国上榜银行的两倍。总体而言,中国占全球千强银行一级资本的32.5%、总资产的26.9%和税前利润的28.7%。

 

马克奈特指出:“对中国银行业而言,2022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排名靠前的银行比其他国家的同行增长更快,排名前20的十家中国银行中,有九家的一级资本增速达到双位数。”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是连续五年位居这个榜单的前四名。随着交通银行今年进入前十名,中资银行首次在该榜单前十名中占据一半。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连续十年位居该榜单的第一名,它的一级资本高达5088.5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家一级资本超过5000亿美元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一级资本在2021年增加了15.7%,总资产增加了8.1%,税前利润增加了11.1%。中国工商银行如今的一级资本是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的两倍多。摩根大通现在的一级资本是2461.6亿美元。

 

有趣的是,这个榜单不是中国人编撰的,而是英国人编撰的。今年中资银行首次占据这个榜单前十名的一半,而前十名中的唯一一家欧洲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其主要业务和收入也都来自亚洲。

 

某种程度上,这个榜单也反映了如今全球财富流向和全球经济天平逐渐向东方倾斜的大趋势。

 

(作者曾在英国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资深记者、编辑。作者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美国股市去年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年度表现,其中,标普500指数大盘累跌超19%,科技股居多的纳指和纳指100跌超30%,美债价格表现则为史上年度最差。

在对冲基金界,2020年欧美疫情爆发初期曾凭借押注科技股而大赚特赚的基金们去年大多铩羽而归,宏观基金和多策略基金却喜获高回报。除了Citadel全年为投资者赚取160亿美元,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黑马经理人也进入公众视野。

据知名财经媒体总结,2022年由Said Haidar管理的对冲基金Haidar Capital Management斩获了193%回报率,位列榜首,凭借对“美国利率和通胀将快速飙升”的准确押注成为该行业年度黑马。

这位基金经理此前可谓鲜为人知,尽管25年前出身交易员的他便创办了上述对冲基金。他去年1月便预言,全球通胀会疯狂爆发,市场将不得不对更多次加息进行定价,从而导致风险资产波动。

2022年Said Haidar赚取了8.59亿美元个人收入,在彭博年度最高收入对冲基金经理榜单中排名第六位,而行业重量级大佬:Citadel的Ken Griffin、Point72的Steve Cohen,以及Millennium的Izzy Englander位列前三。Citadel全年上涨38%,Point72和Millennium的年度回报率约为12%。

不过,上述榜单统计的前15位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去年合计为自己赚了138亿美元,是2019年以来的最低年度总额。而2020年曾以30亿美元个人收入夺得榜首的Tiger Global Management创始人Chase Coleman,去年已经跌离前15名最高收入者的排名。

有人大赚,自然有人赔得惨烈。多家媒体汇总发现,对冲基金行业里以专注于科技股和私募股权投资而著称的“老虎帮”们,在2022年相继迎来各自公司史上最糟糕的年度回报率之一

“老虎帮”在对冲基金业内昵称为“Tiger Cubs”,基本都属于“教父级人物”、老虎基金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的徒子徒孙,包括Tiger Global、Lone Pine Capital、Maverick Capital、Coatue Management、D1 Capital 、Light Street Capital和Viking Global等。

这些公司共同点是对科技股的大手笔押注,有时还介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老虎帮们都曾是对冲基金行业最高收入经理榜单的中坚力量,去年命运却遭遇逆转。

2022年,Tiger Global Management的基金暴跌56%,Light Street Capital下跌54%,都是对冲基金行业全年表现最差之一。Lone Pine Capital下跌36%,不属于老虎帮的Whale Rock Capital Management下跌45%。但同属于老虎帮的Viking Global Investors去年表现优于竞争对手,全年跌约2%,主要归功于重仓医疗保健股,并避免私募股权投资和通过做空股票来获利。

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LCH Investments统计,全球对冲基金行业去年损失2084亿美元,Tiger Global和Third Point位列最大输家。相比之下,20家表现最好的对冲基金曾在2021年为客户赚取654亿美元并刷新纪录。去年基金行业亏损竟然有近9%来自Chase Coleman的Tiger Global

其中,Tiger Global的多/空股票对冲基金全年损失了56%,规模较小的纯多头基金损失67%。2021年Tiger Global便亏过15亿美元,2021和2022两年里暴跌57%,以美元计算的话,等于抹去了自2018年底以来的所有收益,也抹去了2001年成立以来共为客户赚取250亿美元的七成。2022年Tiger Global据信亏了180亿美元之巨。

其他老虎帮中,Viking Global去年亏了30亿美元,Lone Pine亏了109亿美元。而另一位大佬Daniel Loeb的Third Point在2022年亏损约35亿美元,旗下离岸对冲基金亏了近22%,是该基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糟糕表现。

还有知情人士透露,Light Street、Whale Rock Capital、Tiger Global和Perceptive Advisors等大型股票基金在过去两年累跌均超过40%,疫情期间赚得盆满钵满的专注科技股策略反水。随着去年通胀飙升、欧美央行暴力加息引发科技股暴跌,上述基金几乎没有增加空头押注,从而巨亏。

有分析指出,去年,对冲基金客户通过投资宏观基金和多策略基金获利最多,不少人押注相同的策略将在2023年再次成为赢家。有人预计以科技股为重点的基金将在今年继续步履维艰,去年这些基金便在行业内表现最差,但专注于生物科技和医疗保健的基金在今年被寄予厚望。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下一篇:无人车上市(智能无人车概念股)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