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孵化基金协议(孵化基金方案)

2023-05-25 22:28分类:新股投资 阅读:

成功参与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盈生物”)破产重整的均瑶健康,正忙于跨界布局苦寻第二增长曲线时,却出现旗下公司2批次矿泉水被检出溴酸盐超标,这也让其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均瑶健康2020年12月正式布局益生菌和矿泉水业务,更将发力益生菌视为公司的二次创业。跨界背后,是均瑶健康对常温乳酸菌饮品尤其是大单品“味动力”的严重依赖,以及公司净利润的连续下滑。一方面,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竞争对均瑶常温乳酸菌产品销售造成影响,“味动力”增长失速。另一方面,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渠道的投入也增加了均瑶健康的费用率。

收购润盈生物后,均瑶健康能否扭转业绩颓势尚有待观察。业内认为,随着低温活菌饮品在各线市场渗透率的提高,加之三到五线市场杂牌多、竞争激烈,疫情导致渠道成本和获客成本增加等因素,均瑶想要恢复往日市场有一定难度。

重整润盈生物

2022年5月,均瑶健康宣布参与润盈生物破产重整投资人的公开招募,以整合益生菌业务资源。均瑶健康公告显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近期已批准润盈生物重整计划,重整程序随之终止。

润盈生物成立于2006年,在中国海关连续出口数据中位列益生菌相关出口量第一。据均瑶健康近期对投资者的答复,润盈生物最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因股东层面原因、业务偏转导致退市,股东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2021年11月,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以润盈生物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其破产清算。据重整管理人2022年3月公告,润盈生物生产设备运转正常,70%的产品对外出口,月销售额达到700余万元。公司有大量库存原材料及库存产品,“如继续保持现有规模生产,扣除生产及人工成本后尚有盈利。”

本次参与重整,均瑶健康拟一次性出资27855.59万元取得润盈生物85%的股权,其中22855.59万元用于代为清偿债权并支付破产费用,5000万元作为润盈公司85%股权让渡补偿款。

均瑶健康董事会秘书郭沁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称,润盈生物之前在扩展、成长中受到了一些挑战,公司将采取补强类措施。目前在研发方面锁定了两个比较核心的方向,一是凝结芽孢杆菌的工艺优化及放大,二是革新性的深冷工艺的产业化。“这两个部分产能落地,将会贡献非常大的产值,成为润盈生物第一阶段2023年到2025年的重要标杆。”

对于润盈生物的客户拓展,郭沁称,“目前除均瑶健康可以导入部分业务外,已经和一些头部乳企建立了业务合作。工厂会新建一条专门服务某一乳企的生产线,会成为润盈生物2023年重要的工作。在破产传闻下,润盈业务推广和大客户履约有一定障碍,但明年破产重组后,就可以提升履约、客户开展方面的能力。”

尽管已将润盈生物收入囊中,但郭沁坦言,公司与益生菌国际大牌的差距在于明星菌株不多。“明星菌株更容易卖出价格,这是我们未来要强调的部分。”

A股上市公司科拓生物2021年财报显示,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国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养乐多”“妈咪爱”“Life Space”等国外品牌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占有很大份额。

据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段云峰观察,疫情对免疫需求的催化,加速了国内益生菌市场的扩容。国内现阶段益生菌研究趋势是深挖菌株功能,向功能食品、药品转换。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在菌株层面的作用存在个体差异,为益生菌未来的个性化应用提供了可能。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消费者逐渐理性,益生菌行业已出现“内卷”,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产品临床试验、菌株标注情况、活菌添加数量等问题均有所改善,否则无法适应消费者需求。

“二次创业”

从业绩表现来看,均瑶健康正急于拓展新业务进行“二次创业”。

招股书显示,1998年,均瑶大健康前身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均瑶推出“味动力”系列新品,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由此带来业绩快速增长。历经三次尝试后,均瑶健康于2020年8月上市,成为“乳酸菌饮料第一股”,公司业绩却自此连续下滑。

均瑶健康2020年营收减少31.62%,净利润减少27.6%。2021年,均瑶健康在营收增长7.24%的情况下,净利润减少31.26%至1.47亿元。对此,均瑶健康主要归因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折扣率高于上期,公司新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大渠道投入,导致费用增加等。面对业绩下滑,均瑶健康提出二次创业,“成为全球益生菌领跑者”。

早在重整润盈生物前,均瑶健康就曾在2020年12月宣布与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三年战略合作协议,进军益生菌产业。2021年,均瑶健康与江南大学合作,布局功能性益生菌领域。同期,均瑶健康新增益生菌饮品、益生菌食品销售业务,营收分别为2123.02万元、3543.42万元,“味动力”乳酸菌饮品也尝试用专利益生菌设置技术壁垒、巩固修复渠道。

除进军益生菌产业外,均瑶健康还跨界矿泉水领域。2020年12月,均瑶健康董事会通过设立“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的议案。2021年2月,均瑶健康宣布收购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简称“三座山饮品”)至少70%股权,布局矿泉水业务。收购完成后,三座山饮品更名为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

均瑶健康曾在收购初期表示,三座山饮品持有《采矿许可证》,经初步勘定,许可证范围内的水源指标有两项以上超过矿泉水国家标准。本次收购有助于推动公司依托优质水资源,强化产品上下游协同能力,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不过,上述跨界举措尚未对均瑶健康业绩提升产生实效。由于新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大渠道投入,导致费用增加,加之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订单、部分工厂因疫情无法发货,运输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均瑶健康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45.21%至7891.11万元。

另据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近日通报,标称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岩心水润”矿泉水被检出溴酸盐项目超标。

大单品“味动力”失速

在12月1日举行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均瑶健康表示,面对市场压力,公司将在稳固常温乳酸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布局和拓展益生菌领域,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在两大板块建立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矩阵。

多年来,均瑶健康难以摆脱对大单品“味动力”的依赖。2017年至2019年,“味动力”常温塑瓶系列占营收比重分别高达97.53%、96.51%、89.48%。2019年至2021年,乳酸菌系列饮料收入占比依然超过八成,但成长已经失速,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减少35.16%、2.09%。

均瑶健康在2021年财报中解释称,受疫情影响,常温乳酸菌行业延续整体下滑趋势,常温乳酸菌品类面临整体性挑战。“均瑶健康作为常温乳酸菌龙头企业,上市之后更是成为行业企业指向的目标。竞争企业竞品采取低价促销行为获取市场份额,公司也被迫作出应对,造成公司终端促销费率进一步上升,行业内更多的短期行为威胁着良性竞争循环,有效匹配企业资源成为公司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如何保持传统常温乳酸菌增长动能。均瑶健康答复称,受疫情影响,常温乳酸菌市场趋于集中,行业竞争更聚焦于产品本身,公司会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更新,通过更好的功能性、体感、价格、产品来为消费者提供不同选择。在渠道建设方面,目前经销商体系已覆盖到县一级,继续渠道下沉和加密。从策略上来讲,会优先恢复强势区域市场,带动均势和弱势市场同步恢复,实现整体业绩增长。

从均瑶健康的答复来看,“味动力”原增长势头已渐被其他产品取代。2022年前三季度,均瑶健康乳酸菌饮料收入继续下降13.96%至5.16亿元。得益于降本增效策略,大单品“味动力”第三季度营收有一定增长,但利润端仍在下降,仅是降幅收窄。相比之下,益生菌食品、其他饮品收入分别增长53.62%、251.97%。在原渠道内,均瑶旗下青幽爽开始替代原味动力的趋势带来增量。

均瑶健康称,2022年上半年,公司在益生菌方面投入较大,因此计划在下半年通过体外孵化形式与外部基金联手来消化部分该方面的投入成本,降低费用率,提升公司整体利润。2022年下半年,“青幽”和“畅饮”系列成为公司整体运营目标中较为重要的部分,2023年会有更多资源倾斜,同时推进益生菌业务占比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公司的主力业务。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乳酸菌饮料没有太多科技含量,市场集中在低线城市,均瑶健康想要突破业绩天花板,就要布局一线城市及高端产品。从长远来看这一方向没错,但目前一线城市消费者比较认低温乳品,也比较喜欢大品牌、高端产品、网红产品,均瑶大单品“味动力”的产品力、渠道力等尚不能匹配需求。

就均瑶健康主打的低线市场而言,朱丹蓬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消费理念向下渗透,低温活菌饮品销量增长,加上一些售价更低的杂牌竞争,均瑶常温乳酸菌饮品份额会被蚕食,进而拉低净利润。疫情反复导致客流量减少、销售受阻,也会抬高渠道成本、沟通成本、管理成本和促销成本,因此均瑶想要恢复市场并非易事。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王心

理解REITs制度与REITs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金融体系功能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第二是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推动。

当前,42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REITs,回顾历史,虽然REITs制度在1960年由美国首先推出,但真正在全球范围内铺开,是21世纪初的事情。

在全球存在REITs制度的经济体中,大部分是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时推出REITs,其目的是激发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长期来看,进行REITs市场建设是完善中国不动产投融资体系的重要举措,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1、新加坡凯德集团

凯德商用中国信托是新加坡首只,也是最大的投资于中国购物中心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其资产组合包括11家营收型购物中心。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下半年新加坡经济及房地产行业进入萧条期。新加坡政府起草了第一套监管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的指导方针。1999年,金融管理局发布了第一版《新加坡房地产基金指引》,规定房地产信托基金可以以公司法人或信托的形式成立并上市,并按照公司制或信托的一般税法原则纳税,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2001年,新加坡国内税务局(IRAS)制定了透明的税收规则,规定REITs只要遵守90%的分红比例要求,就可以只面向投资者征税,对REITs免征所得税,从而避免重复征税的问题。

2002年,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主导下,凯德集团成功发行了新加坡第一只房地产信托基金——凯德商用新加坡信托。

2004年,凯德集团与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前称为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签订协议,为后者提供5年的专业咨询服务,随后领展REIT成为中国境内首只在中国香港上市的REITs。

2006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同时设立了募资额约39.42亿元的凯德商用中国发展基金(CRCDF)和募资额约27.9亿元的凯德商用中国收入基金(CRCIF)。2006年5月,凯德商用中国收入基金出资13.2亿元购入西直门购物中心一期,又投资约1.5亿元进行重整改建,并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2006年10月,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发布公告,称将斥资3.36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收购该物业,净资产溢价15.65%。

最初的资产组合由位于内蒙古、郑州、北京、上海和安徽的7个商场组成,目前已扩展到13个购物中心,位于北京、上海、广州、郑州、哈尔滨、成都、武汉、内蒙古和长沙等9个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地带,可出租面积总计86.2万平方米。

2007年,为实现集团在中国境内的持续发展,凯德集团发行了新加坡第一只完全以中国境内商业地产为基础资产的REIT——凯德商用中国信托。此后,为拓展全球业务,凯德集团又通过主动发行以及收购兼并,陆续持有了8只REITs与商业信托。

凯德集团通过持有REITs获得商业物业部分权益,享有租金和升值收益,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基金管理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收取费用。

通过REITs平台,凯德集团可以不断将成熟商业项目注入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减少商业项目中的资金沉淀,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上述结构具有“两级特殊目的载体+跨境”的特点,即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公司,在中国境外巴巴多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设立项目公司,由中国境外项目公司控制境内公司股权,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则通过收购项目公司股权实现上市,此双层结构虽然复杂,且税务负担相对较重,但被证明是一条可行的境外上市之路。

凯德商用中国信托的定位为当地的一站式家庭购物、餐饮和娱乐场所。凯德物业通常会重新规划出租空间,增大可出租面积,还通过翻新商场或店铺,维持并增强对租户以及购物者的吸引力。

2019年3月,凯德集团将位于哈尔滨和长沙的3个项目售予凯德商用中国信托,从而使凯德商用中国信托物业组合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为保持REITs资产包内物业的运营活力,凯德集团通过“边买边卖”的方式置换旗下资产。自2001年开始,凯德集团陆续剥离了几百项资产,其中不乏像来福士这样的优质资产。同时凯德集团提出“五大核心城市群”建设方针,大量退出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加大投入。

2018年年初,其以83.65亿元出售中国20家购物中心100%的股权及相应负债,退出安阳、茂名、德阳等14个单一项目布局的非核心城市,2018年11月,拍下广州市黄埔区广州科学城核心区的商业商务用地。时隔一天,又以127.9亿元收购上海虹口星港国际中心项目,预计项目投资总额约200亿元,计划打造为上海第三座来福士。

截至2019年6月30日,凯德商用中国信托的资产总规模为31亿新元,相比上市时的规模增长了4倍,总市值超过185亿元,2018年的平均出租率为96.7%,吸引超过9 100万的客流量。

2007—2018年,凯德商用中国信托的物业净利润增幅较大,年均增长率为11%。

自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凯德商用中国信托的收益率达119%,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为7.8%,市场表现显著优于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

新加坡凯德集团是亚洲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由重转轻”的典范,其转型源自2002年首只REITs的成功发行,凯德跳出单一维度的房地产开发商角色,通过“PE基金+REITs”双轮驱动,实现商用地产项目投资、开发和管理的良性运转。

凯德集团通过“聚焦核心”战略,特别体现在布局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重点国家,以及“PE基金+REITs”的资本战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地产行业中长期领跑。

凯德零售物业中国孵化基金,主要投资于培育期的商业物业,在将项目培育成熟后,通过向REITs出售实现退出,打造完整的项目闭环。

资本工具的使用吸引了大量包括主权基金、养老金、保险金等在内的长期社会资本的参与,使凯德集团的负债率大幅降低,净负债率由2000年年初的近90%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28%,企业投融资环境大幅改善。

在私募基金与REITs资本的运作下,凯德集团的运营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总资产收益率由2000年年初的不足2%提升至2018年年末的5%以上。

凯德集团的运作模式,包括私募不动产基金和REITs在内的资本运作链条的运用,是新加坡凯德集团能够快速扩张,持续开发优质不动产,成为亚洲最大的房地产集团的重要原因。

2、推出REITs的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999—2019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超过30倍。

2020年至2022年,3年疫情的情况下,房地产每年投资分别为14.1万亿元、14.8万亿元、13.3万亿元,去年较上一年降低了10%。

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抵押品,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信用扩张的主要方式。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大多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卖地收入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土地、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抵押品的信用扩张难以成为中国经济未来进一步增长的发动机。

从中长期看,急剧的人口老龄化使消费需求出现巨大变化,储蓄率下降,房地产价格和投资下降;去年城镇化率已提升到65.22%,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现有的产业投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急需优化配置。

改变开放40余年,经过高强度的城市化建设,中国积累了相当庞大的城市商业资产,如商场、酒店、办公楼等。

对于提升房地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的投资效率,准确的价格信号极其重要。中国需要给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地方政府信用定价的“锚”,建立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和信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引导资源有效配置。

从两会传来的声音,中国已经具备将商业不动产纳入REITs的条件。中国REITs市场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依托基础设施领域积累的庞大优质资产,于2020年4月率先推出公募REITs试点,随后又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将试点范围拓展到保障性租赁住房领域。

2000—2010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数据,在中国的地级市层面,人均GDP和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把房地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同时也觊觎卖地带来的收入。

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足够的产业消化就业,吸引人口流入,造成高空置率。低效投资让中国的房价非常脆弱,而房价的起起落落给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

房地产未来增量部分的增长空间比较有限,中国房地产市场正从增量时代转入存量时代。那么,怎样更好地盘活巨额的存量资产呢?

如果对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及其未来的动态变化没有合理认识,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大量不合理的房地产或基础设施投资,带来金融资源的不当配置,而金融中介的低效率会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汇聚。

在现在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通过发展REITs,可以把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资产和房地产的存量部分,以及未来大量的增量部分作为底层资产,纳入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中。

通过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估值、定价、发行、二级市场交易,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如果有一个比较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就会被发掘出来,市场会对基础设施资产或房地产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价,这就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定价的“锚”。

REITs是未来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抓手之一。要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金融,我们需要新的金融发展范式。

升级金融思维,重新回归到千百年来已经形成的正确认知,坚守常识,在金融演进过程中涌现出的一般规律面前保持敬畏。

建设好金融,我们需要透过理性分析的视角去还原金融的本意,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定义并构建新一代的中国金融体系,找到破解“金融发展之谜”,让金融中介成本随金融大发展而降下来的方案。REITs是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中国REITs市场正当其时!

3、价值投资

多年来,支持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房地产开发主要依靠土地和房地产资产作为抵押品,通过信贷或类信贷市场获取债务资金。

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围绕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了大量的债务。资产配置是投资者在构建投资组合以实现财富管理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决策。

不动产是十分重要的一类大类资产,相对于其他大类资产,不动产具有固定性、耐久性、独特性、长期稀缺性等特点,因而具有独特的投资价值。

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是投融资功能,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融资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管理工具。

REITs市场是不动产投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增强投融资能力、改善财务和经营状况、实现企业战略落地以及进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具有重要价值。

企业与融资相关的财务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增量融资,另一种是盘活存量。

由于土地、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的物理和商业属性,其是金融体系中创造信用的重要基础资产。

在相对成熟的金融体系中,已经形成一系列与不动产资产相关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中包括不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债券、私募不动产基金、不动产商业信托、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不动产收益权支持证券、REITs等,可以服务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占市场主流的权益型REITs是将企业持有的低流动性不动产资产通过证券化转变为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实现全部或部分出售。

REITs的融资功能并不体现在直接为企业提供增量资金,而是体现在将存量资产变现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相对于直接出售资产,在REITs市场出售资产权益,一方面可以降低由于资产缺乏流动性而带来的估值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保有决定整体资产控制权是否转移的选择权。

REITs通过真实出售对应基础资产,起到资产出表的作用,不会为企业积累负债,增加企业杠杆率。REITs融资的资金所得无用途限制,可以更广泛地投入企业运营。

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将持有型不动产项目划分为土地开发、建设、运营培育、资产成熟等发展阶段。对于不动产的开发、建设与投资来说,每个阶段的风险、收益性和透明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对来说,投资者在项目早期面临的风险较大、透明度低、预期收益也较高,在项目后期,风险较低、透明度高、预期收益也较低。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金融原理,在不动产项目的每个阶段,完备的金融体系将用特定的金融方式引导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支持各阶段项目的发展。

因此,作为不动产资产定价的“锚”,REITs市场对于提升不动产投资的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REITs市场为不动产企业形成“开发→培育→退出→开发”的投融资闭环提供了可能性。不动产项目在REITs市场的估值水平是评价项目开发质量与运营质量的重要标尺,估值较高的项目将会为未来的同类项目吸引更多的前期投资。

REITs能够扩充企业、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对股权IPO、股权再融资、公司债、可转债等传统融资方式形成有力补充,在特定市场环境中为企业形成有效的资本支持。

中国台湾的多家金控集团均以旗下自持的写字楼为基础资产发行REITs,如2005年3月台湾第一只上市REITs富邦一号,其基础资产包括富邦人寿大厦、富邦中山大厦,富邦人寿保险、富邦商业银行、富邦证券公司为其主要租户。

2014年4月,中信启航以位于北京和深圳的两座中信证券大厦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中国境内首只类REITs,总发行额为52.1亿元,实现净利润20多亿元,可以计入核心净资本,起到了为中信证券补充资本金的重要作用。

从2013年开始,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面趋紧,融资成本上升,资本市场再融资趋严。在此环境下,REITs为金融机构盘活存量不动产,扩充融资渠道,补充资本金提供了新的选择。

万达REITs虽然在香港上市受挫,但其积极向资本市场的挺进值得房企去学习,毕竟如果能打开REITs这条大道,对企业的帮助是股市所不能比拟的。

目前已经有大批的REITs以封闭式基金形式进入国内,美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REITs市场。美国第一大商用房地产公司西蒙房地产集团宣布进军中国,该公司将与深圳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联手在中国兴建12个购物中心。

如何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来有效去杠杆,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重要短期挑战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4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橙点公益榜”上宣布,设立“橙点公益孵化基金”,首批投入1亿元,以商业创投的模式激发员工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公益项目,为社会创造价值。据了解,“橙点公益孵化基金”是全球首个员工公益专项基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谈阿里做公益)

张勇表示:“ 阿里巴巴要走102年,还有未来的82年要走,我们的公益一定会做足未来的82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小二,用我们的宗旨、用我们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技术的力量,去点燃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公益火花。”

此次设立橙点公益孵化基金,就是为了给这些对公益有热情、对公益有想法的阿里人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更大的舞台,充分发挥出阿里经济体的商业优势、技术优势解决社会需求。该基金将以“创新力、唤醒力、可持续性、社会价值”作为公益项目的入选门槛和核心指标。

张勇在颁奖现场也想用手机给候选项目投票,但最终没有投下去,他解释道:“今天橙点公益榜的主题是‘让每个用心公益的人都值得被看见’,我想把我这一票投给今天不在现场、不在屏幕前,不求被看见,却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用心为社会、为他人付出的人,谢谢大家、谢谢你们!”

今年“橙点公益榜”上榜的十个公益项目针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帮助农民脱贫的“淘宝村播”;使用区块链技术使公益更透明的“链上公益”;用智能科技照顾独居老人的“乐居橙色阳光行动”;阻止电话诈骗,累计预警40多万人次的钱盾反诈机器人等。

(23位阿里巴巴合伙人与阿里员工一起为“橙点公益孵化基金”揭幕)

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井贤栋为获奖项目颁奖时说:“公益最大的改变、最大的帮助、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非常为阿里人骄傲,通过这些改变,可以让每一个力量汇聚成更大的一些改变,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和睦、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快乐。”

此外,阿里脱贫特派员项目当晚获得了“橙点公益榜”的特别贡献大奖。据悉,阿里巴巴派遣资深员工前往贫困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脱贫模式,深入助力当地脱贫致富。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童文红看来,阿里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产品”就是阿里人。她表示,阿里还会把更多优秀的十年陈以上同学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是阿里巴巴长久以来做公益的信条和理念。阿里已连续四年举行了“橙点公益榜”颁奖,评选并表彰践行这一理念的优秀公益项目和优秀个人。“橙点公益榜”被视为阿里年度最重要的奖项,诞生了蚂蚁森林、团圆系统、一路护航、疫苗快查等100多个现象级的公益项目。

阿里巴巴员工共热衷做公益由来已久,公益也已经成为阿里文化的一部分。

马云早在2015年就发出了“3小时公益”倡议,号召每位阿里员工每年拿出3小时做公益。过去一个财年,阿里巴巴经济体11万员工用业余时间投身公益,总时长达39.9万小时。截至2020年3月底,阿里巴巴员工累计公益时已经超过115万小时。

纳尔股份(002825)在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介入氢能源燃料电池行业,从核心零部件及关键装备入手,加速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公司拟投资设立氢能基金,孵化培育新赛道上与公司氢能业务具有协同性、在行业内有技术及市场优势的头部种子企业,与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在确定性增高时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推动项目及公司氢能业务的快速发展。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股票000639行情(股票行情)

下一篇:企业收益分析(企业受益人如何认定)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