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空中楼阁的近义词(空中楼阁理论有哪些)

2023-04-18 05:02分类:K线图 阅读:

 

有些同学平时积累不到位,考前不知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其实,对于需要积累记忆的基础知识,只要平时每天记上几点,考试就会遇到“老朋友”。

四个选项,遇到一个,用排除法,正确率就是33.3%;遇上两个,用排除法,正确率就是50%。记得越多,排除法就越能发挥作用。

我为大家整理了全国各地高考考卷中常考查的成语(2005-2018),考前每天浏览几个,一定会有收获。

A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与成语“应接不暇”意思相近。(2007·江西卷)(2014·北京卷)

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2008·江苏卷)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2014·四川卷)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2016·全国卷Ⅱ)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2016·全国卷Ⅲ)((2018·全国卷Ⅱ)

B

不分青红皂白:贬义词,不分是非、情由等。(2005·辽宁卷)

毕其功于一役:把本来要分期分批做的事一下子就做完,也用来形容急于求成,常用在否定句中。(2005·广东卷)

白头如新: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2005·辽宁卷)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也说“白衣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2011·辽宁卷)

便宜从事:谓可斟酌情势,不拘于规制条文,无须请示,自行处理。(2005·湖北卷)

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2005·江西卷)(2015·广东卷)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2005·江西卷)

百里挑一:从一百个里挑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2005·全国卷Ⅰ)

不容分说:分说指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2006·安徽卷)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2006·广东卷)(2007·江西卷)

冰山一角:比喻人们所了解到的事实或知识的真相,离实际情况还差得很远。(2006·广东卷)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2006·全国卷Ⅱ)(2011·北京卷)

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2006·全国卷Ⅱ)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难。(2006·山东卷)(2016·全国卷Ⅱ)

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2006·山东卷)(2011·北京卷)

不胜其烦:不是不怕麻烦,而是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的意思。(2006·浙江卷)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2007·四川卷)(2017·山东卷)

不可名状: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2007·湖北卷)

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2008·全国卷Ⅱ)

八字还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2008·重庆卷)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2008·江苏卷)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2009·安徽卷)(2016·全国卷Ⅲ)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2009·江西卷)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学识广博高深。(2009·辽宁卷)

敝帚自珍:把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2009·辽宁卷)(2014·全国大纲卷)

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2010·安徽卷)

步履维艰:多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也指创业经营艰辛。(2011·全国新课标卷)

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2011·全国卷Ⅱ)

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2011·北京卷)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疾苦。(2011·四川卷)

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2012·山东卷)

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指不能使大家信服。(2012·全国大纲卷)

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2012·江西卷)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2012·江西卷)

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2013·浙江卷)

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多端,难以揣测。(2013·福建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2014·北京卷)

别树一帜: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2014·江苏卷)

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2014·江苏卷)

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2014·山东卷)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2014·浙江卷)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2015·重庆卷)

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知改进。(2015·全国卷Ⅱ)

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2015·湖南卷)

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2015·湖南卷)

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2016·全国卷Ⅰ)

博学审问: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2017·全国卷Ⅱ)

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2018·全国卷Ⅱ)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2018·全国卷Ⅲ)

C

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规划。费尽心思辛苦经营,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2005·北京卷)

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2005·山东卷)

诚惶诚恐:形容极端小心以至恐惧不安。(2005·湖北卷)

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2006·重庆卷)(2007·山东卷)

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2007·全国卷Ⅰ)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农田,农田变成了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2007·湖南卷)

出人意表:出乎人们的意料,也作“出人意料”。(2008·全国卷Ⅰ)

踌躇满志: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2008·江西卷)(2017·全国卷Ⅰ)

春秋鼎盛:指人的年龄正处于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2009·全国卷Ⅰ)

崇论宏议:指高明卓越的议论,也指立意不平常的大道理。同“崇论闳议”。(2009·全国卷Ⅰ)

唇齿相依:像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2009·湖南卷)

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2009·辽宁卷)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2011·全国新课标卷)

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2013·全国大纲卷)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2013·全国大纲卷)

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2015·山东卷)

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也说积薪厝火。(2016·全国卷Ⅱ)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2017·全国卷Ⅱ)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2017·全国卷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2017·全国卷Ⅰ)

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2005·北京卷)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2005·辽宁卷)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2005·全国卷Ⅲ)

当仁不让:当,面对。仁,正义的事。指面对合乎道义的事就主动承担起来,绝不推让。(2005·全国卷Ⅲ)(2014·安徽卷)(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2007·全国卷Ⅱ)(2010·安徽卷)

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2007·山东卷)

大人不见小人怪:旧指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2007·辽宁卷)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2009·浙江卷)

栋梁之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2009·广东卷)

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即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2009·山东卷)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特之处,后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2010·安徽卷)

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比喻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2010·辽宁卷)

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2010·辽宁卷)

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比喻崇拜到了极点,多含贬义。(2011·湖北卷)

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2011·辽宁卷)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忽高忽低,很好听。(2011·辽宁卷)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显赫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极其有名。(2012·江苏卷)

短小精悍:悍,勇敢。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2012·辽宁卷)

地久天长:形容历时悠久或形容爱情永久不变。(2012·天津卷)

登高自卑:自,从;卑,低处。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013·辽宁卷)

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现多比喻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转瞬即逝。(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2013·山东卷)

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2014·安徽卷)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2014·湖北卷)

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2014·浙江卷)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2014·辽宁卷)

等而下之: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这一等差。(2017·全国卷Ⅲ)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2017·浙江卷)

E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2006·北京卷)

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的神态。(2008·浙江卷)

耳提面命: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形容(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2009·安徽卷)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2011·湖南卷)(2017·江苏卷)

F

凤毛麟角:指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2007·全国卷Ⅱ)

粉墨登场:本来意思是化装上台演戏。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2007·安徽卷)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7·江苏卷)

富甲一方:拥有的钱财在地方上居第一位。(2007·北京卷)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2009·宁夏卷)

飞短流长:飞、流,散布;短、长,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2010·全国卷Ⅱ)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敌人,贻害无穷。(2010·全国卷Ⅱ)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的活动。(2010·全国卷Ⅰ)

繁文缛节:过分烦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2011·全国卷Ⅱ)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2011·重庆卷)(2013·安徽卷)

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2012·辽宁卷)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2·浙江卷)

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2013·辽宁卷)

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2013·江西卷)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2017·天津卷)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2014·全国大纲卷)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2010·江苏卷)(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

反戈一击:指掉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2014·山东卷)

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2015·重庆卷)

奋起直追:形容振作起来,紧紧地追赶上去。(2015·湖南卷)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2015·湖南卷)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2015·江苏卷)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2016·全国卷Ⅰ)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2017·天津卷)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2018·江苏卷)

G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2006·江苏卷)(2017·北京卷)

功败垂成:垂,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2006·全国卷Ⅰ)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2006·山东卷)(2015·安徽卷)

甘之若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2007·全国卷Ⅰ)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2007·江苏卷)

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2007·四川卷)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2007·辽宁卷)(2016·全国卷Ⅲ)(2017·江苏卷)

各尽所能: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2008·全国卷Ⅱ)

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不能兼顾,与“捉襟见肘”意思颇为相近。(2008·浙江卷)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2008·湖北卷)

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2009·宁夏卷)

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2009·湖南卷)

姑妄言之:姑,姑且;妄,随便。姑且随便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听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2010·全国卷Ⅱ)

高抬贵手:对方的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让人过去。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2010·辽宁卷)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2011·全国卷Ⅱ)

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2012·山东卷)

高高在上:原指处在很高的位置,后常用来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2013·广东卷)

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2014·全国大纲卷)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2014·山东卷)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2014·山东卷)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2015·安徽卷)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2015·全国卷Ⅱ)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2016·全国卷Ⅰ)

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2016·全国卷Ⅰ)

H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得生动。(2006·湖北卷)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2007·安徽卷)

含英咀华: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2007·北京卷)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2008·安徽卷)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2008·四川卷)(2016·全国卷Ⅲ)

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不切实际地攀求过高的目标,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反成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2009·浙江卷)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2005·江西卷)

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书堆满了屋子。形容藏书非常多。(2010·陕西卷)(2017·全国卷Ⅲ)

讳莫如深:把事情隐瞒得很紧。(2005·江苏卷)(2010·陕西卷)(2016·全国卷Ⅱ)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2011·湖南卷)

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十分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2012·全国大纲卷)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2013·辽宁卷)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016·全国卷Ⅲ)

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形容出现了崭新的气象。(2013·安徽卷)

J

坚苦卓绝:(在艰难困苦中)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2005·辽宁卷)

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2005·湖南卷)

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很紧张、急促。(2005·全国卷Ⅱ)

噤若寒蝉:形容因为害怕不敢作声。(2006·湖北卷)

间不容发:指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危急到极点。(2007·全国卷Ⅱ)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贬义。(2008·浙江卷)

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出,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毅然退出官场,也比喻在复杂的斗争中及早抽身。(2009·全国卷Ⅱ)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2009·江西卷)

君子之交淡如水: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2009·重庆卷)(2014·北京卷)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2010·江西卷)(2016·全国卷Ⅰ)

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2010·湖南卷)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2011·北京卷)

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2012·山东卷)

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2012·全国大纲卷)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2012·四川卷)

惊世骇俗:指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不用于事情。(2012·浙江卷)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2013·四川卷)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2013·天津卷)

坚贞不屈:坚定而有节操,决不屈服。(2015·湖南卷)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毫不动摇。(2015·湖南卷)

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2015·山东卷)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2017·江苏卷)

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也说兼收并蓄。(2018·全国卷Ⅱ)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2018·北京卷)

K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2006·辽宁卷)

慷慨解囊:毫不吝惜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2007·山东卷)

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2007·北京卷)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2008·广东卷)(2016·山东卷)

刻骨铭心:形容感受极深,牢记于心,不能忘怀。(2008·山东卷)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2014·辽宁卷)(2016·全国卷Ⅰ)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孤诣:独自达到的境地)。(2016·全国卷Ⅱ)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2016·山东卷)

L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2005·江苏卷)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很多。(2005·全国卷Ⅱ)(2005·湖北卷)

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为流传,风行一时。(2006·安徽卷)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2006·全国卷Ⅰ)(2009·宁夏卷)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支出的限度。(2008·全国卷Ⅰ)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2008·全国卷Ⅱ)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指暴露得很彻底。(2008·江苏卷)

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2008·四川卷)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2009·浙江卷)

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2009·浙江卷)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品种繁多。(2009·湖南卷)

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2011·山东卷)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2013·广西卷)

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等密集。(2015·四川卷)

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2015·全国卷Ⅰ)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2016·北京卷)

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2017·天津卷)

滥竽充数: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2017·全国卷Ⅲ)

乐不思蜀:指乐而忘返。(2017·全国卷Ⅲ)

励精求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2017·江苏卷)

M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人们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2005·湖南卷)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2006·北京卷)

毛遂自荐:比喻自己举荐自己去做某项工作或担任某种职务。(2006·重庆卷)

马尾巴串豆腐: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2007·浙江卷)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2007·四川卷)

耄耋之年:耄,八九十岁;耋,七八十岁;形容年寿很高。(2009·北京卷)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2009·全国卷Ⅰ)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2009·北京卷)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2010·江苏卷)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华丽,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2010·湖南卷)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2011·全国新课标卷)

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2011·山东卷)

忙里偷闲: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2012·辽宁卷)

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2012·辽宁卷)

弥足珍贵:指更加值得珍爱、重视。(2014·安徽卷)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2015·全国卷Ⅱ)

名不见经传: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2015·广东卷)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2016·全国卷Ⅱ)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2017·江苏卷)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册永远流传。(2018·全国卷Ⅱ)

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2018·全国卷Ⅱ)

N

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2008·广东卷)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2008·浙江卷)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2009·全国卷Ⅱ)

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2009·四川卷)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2011·山东卷)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2012·江苏卷)

南辕北辙: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2013·江苏卷)(2015·山东卷)(2017·天津卷)

P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2005·广东卷)

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2005·全国卷Ⅰ)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贬义词。(2006·江苏卷)

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2006·全国卷Ⅰ)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2006·四川卷)

胼手胝足:手和脚都磨出老茧,形容十分辛勤劳苦。(2006·浙江卷)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2009·全国卷Ⅱ)

拍案叫绝:形容特别赞赏。(2009·江西卷)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017·天津卷)

Q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2005·江苏卷)(2012·山东卷)

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2005·湖南卷)

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2005·全国卷Ⅱ)

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2006·安徽卷)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只用于人,不用于物。(2006·山东卷)

情不自禁:禁,抑制;形容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2007·江西卷)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2008·四川卷)

清规戒律: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2008·浙江卷)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2009·山东卷)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生成的,形容技艺极其精巧。(2011·四川卷)(2016·山东卷)(2017·全国卷Ⅱ)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2011·全国卷Ⅱ)

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2011·浙江卷)(2013·全国大纲卷)

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2011·湖南卷)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2013·江西卷)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2013·福建卷)

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2015·安徽卷)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不费力,省事。(2018·全国卷Ⅰ)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2018·全国卷Ⅲ)

R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2005·江西卷)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指出类拔萃的人才或英雄人物。(2006·浙江卷)

饶有兴味:形容对事物和景物富有兴趣。(2007·湖南卷)

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2009·安徽卷)(2013·江苏卷)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2010·江苏卷)

弱不胜衣: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2010·全国卷Ⅱ)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名声很大。(2012·江苏卷)

如数家珍:像数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2012·江西卷)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懂得用火,捕到禽兽就连毛带血生吃,比喻处在未开化状态。(2012·江西卷)

让枣推梨: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2013·辽宁卷)

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2013·山东卷)

如临深渊: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2013·江苏卷)

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2015·广东卷)

S

盛气凌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2005·北京卷)

舍我其谁: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决不退让。(2005·山东卷)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2006·北京卷)(2009·广东卷)(2010·安徽卷)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2006·四川卷)

僧多粥少: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2007·四川卷)

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2008·安徽卷)

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2008·山东卷)

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2009·湖北卷)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子。(2009·广东卷)

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2009·江西卷)

失之交臂:交臂,胳膊碰胳膊;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2009·四川卷)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2010·全国卷Ⅰ)

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多;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2010·全国卷Ⅰ)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2010·北京卷)(2013·江苏卷)

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缺少经验。(2010·陕西卷)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2010·江西卷)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引申为在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炉的人强。(2011·重庆卷)

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勃勃,旺盛的样子。(2011·湖南卷)

山长水远:指山水阻隔,道路遥远或指山川壮阔。(2012·天津卷)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2012·全国新课标卷)

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2015·湖南卷)

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2015·全国卷Ⅰ)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2015·全国卷Ⅰ)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2015·四川卷)

守正不阿:坚守正道,不阿谀奉迎。形容公正,不徇私。(2017·全国卷Ⅰ)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2017·江苏卷)

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动不受自身支配。(2017·北京卷)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2017·北京卷)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2017·北京卷)

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强调随着别人走。(2018·全国卷Ⅲ)

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2018·全国卷Ⅲ)

T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2005·山东卷)(2009·安徽卷)

谈笑自若:(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2005·湖南卷)

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2005·全国卷Ⅲ)(2008·安徽卷)(2014·全国大纲卷)(2015·广东卷)

替古人担忧:为古人所遇到的困难、危险担忧、发愁。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2006·辽宁卷)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2007·浙江卷)

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2008·全国卷Ⅰ)

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庆,贺喜;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2008·浙江卷)

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2009·湖北卷)(2018·江苏卷)

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互相赠送东西,友好往来。(2006·重庆卷)(2011·浙江卷)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的启发。(2012·全国大纲卷)

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2017·全国卷Ⅲ)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形容说话漫无边际。(2017·天津卷)

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2017·天津卷)

W

无所顾忌:做事时没有顾虑。(2006·北京卷)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2006·广东卷)

宛然在目:仿佛在眼前一样。(2006·浙江卷)

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2007·全国卷Ⅰ)

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2007·安徽卷)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指现在有些人做事或处世不相信身边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话。(2007·浙江卷)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2007·辽宁卷)

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2008·全国卷Ⅱ)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2008·江苏卷)

妄自尊大: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2009·天津卷)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非常羞愧。(2010·北京卷)

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成为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多指文物等)。(2011·广东卷)

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2012·全国新课标卷)

无坚不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形容力量非常强大。(2013·四川卷)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2013·天津卷)

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2013·安徽卷)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2013·安徽卷)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2014·江西卷)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2018·北京卷)

外圆内方:指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2014·辽宁卷)

无可厚非:指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2014·江西卷)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2015·浙江卷)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2017·全国卷Ⅰ)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2017·全国卷Ⅱ)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2017·全国卷Ⅱ)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爱听,侧重叙述。(2017·全国卷Ⅲ)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议论。(2018·北京卷)

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2018·全国卷Ⅱ)

X

鲜为人知:很少被世人所知道。(2005·北京卷)

新颖别致:形容精巧、精致的事物或与众不同的想法或方式等。(2005·全国卷Ⅰ)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2006·四川卷)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2007·全国卷Ⅱ)

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2007·江西卷)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回想起来,仍感到害怕。(2007·北京卷)

薪尽火传:薪,柴;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2007·辽宁卷)

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2008·安徽卷)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2008·四川卷)

寻根究底:追究根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2009·全国卷Ⅰ)

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2010·北京卷)

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2010·江苏卷)

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2011·山东卷)

相形见绌: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不足;和另一人或事物相比较,显得远远不如。(2011·辽宁卷)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2013·浙江卷)

绚丽多彩:指灿烂美丽,色彩丰富。(2014·湖北卷)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2014·四川卷)(2015·浙江卷)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2015·江苏卷)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2017·全国卷Ⅲ)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2017·天津卷)

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2015·北京卷)

Y

偃旗息鼓:偃,放倒;放倒军旗,停击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2005·北京卷)

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2005·全国卷Ⅲ)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恶人,给自己留下后患。(2005·湖北卷)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2006·湖北卷)

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多指会引起严重的后果)。(2006·全国卷Ⅰ)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2006·四川卷)

睚眦必报:形容心胸极其狭窄。(2006·重庆卷)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2007·安徽卷)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2007·江苏卷)

遇人不淑:本指女子所嫁的人不好,也泛指所结交的人不好。(2007·浙江卷)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2007·湖北卷)(2011·广东卷)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2008·全国卷Ⅰ)(2013·江苏卷)

有始有终:指做事能坚持到底。(2008·重庆卷)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2008·浙江卷)

怨声载道:形容民众普遍不满。(2008·广东卷)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头。(2008·广东卷)

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2009·全国卷Ⅱ)

杳无踪迹:一点踪迹都没有,指不见行踪,不知去向。(2009·北京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2009·北京卷)

运筹帷幄: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2009·广东卷)(2017·山东卷)

一挥而就:挥,挥动,这里指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非常快。(2009·湖南卷)(2009·山东卷)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2009·宁夏卷)

言人人殊:殊,不同;每人所说的话各不相同,指对同一事物各人有各人的见解。(2009·辽宁卷)

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2009·天津卷)

移樽就教: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2010·全国卷Ⅰ)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2010·湖南卷)

颐养天年:指保养年寿,安享晚年。(2012·广东卷)

移花接木: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2012·江苏卷)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2013·广东卷)

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苟且偷生,比喻某些人不顾羞耻,到处钻营。(2013·重庆卷)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自家人不说客气话。(2014·北京卷)

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

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2014·辽宁卷)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2015·安徽卷)

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2016·全国卷Ⅲ)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2016·天津卷)

亦庄亦谐:(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2016·浙江卷)

言之凿凿:话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2016·浙江卷)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2016·山东卷)

意味深长:指意思含蓄深刻,令人回味。(2017·全国卷Ⅰ)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2017·山东卷)

一览无余: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2018·全国卷Ⅰ)

一目了然: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2018·全国卷Ⅰ)

一应俱全:应有的都有了,形容一切具备。(2018·全国卷Ⅰ)

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形容事情极容易办。(2018·全国卷Ⅰ)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侧重在故事情节吸引人。(2018·全国卷Ⅲ)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2018·全国卷Ⅰ)

跃然纸上:活跃地显现在纸上,形容刻画、描写非常生动、逼真。(2018·浙江卷)

Z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2005·山东卷)

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2005·全国卷Ⅱ)(2018·全国卷Ⅰ)

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2006·安徽卷)

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2006·广东卷)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2006·湖北卷)(2006·全国卷Ⅱ)(2008·浙江卷)

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2006·辽宁卷)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2006·全国卷Ⅱ)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007·山东卷)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2008·江西卷)

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2009·山东卷)

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2010·陕西卷)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2010·陕西卷)(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

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2011·全国新课标卷)

自顾不暇:暇,空闲;自己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顾到别人)。(2011·广东卷)

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2012·全国新课标卷)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是对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2013·四川卷)

自行其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2013·四川卷)

振振有词: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栉风沐雨: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

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2014·安徽卷)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2015·湖南卷)

擢发难数: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2015·山东卷)

知人善任:了解人(多指下属)的长处,并善于根据其长处予以任用。(2017·山东卷)

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2017·全国卷Ⅱ)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2017·全国卷Ⅱ)​​​​

​​​​

 

 

一、语言基础知识

(1)、(2)题。字音字形题:重点在课内,不避古语词,显文化,如:消弭、倍道兼程、哂笑、便宜行事等。

方法:①另组熟悉的词:奴颜媚(mèi)骨----妩媚 纷繁芜(wú)杂——荒芜

②以音辨形:宣(渲)染 枉(妄)费心机 ③以义辨形 厮(撕)打

④对称法 例:燎(缭)绕 珠联碧(璧)合

(3)题选词填空:实词、虚词均考,重点在常见的近义词(年轻与年青,踌躇满志与自鸣得意),常见的虚词(以至与以致)。方法:①比较词义大小,一般选择词义较大的词。防治=防止+治疗>防止(所以一般情况下选防治)②平时注意采用联系法:由阻止想到遏止、进行配对复习

(4)题、标点/熟语题:标点符号:形成知识体系,注意层次大小关系。熟记规则、灵活运用。

句末点号:①句号  ②感叹号:倒装 ③问号:倒装/无疑而问/选择问

句中点号:(从小到大) (归纳知识点)

①顿号 ②逗号

③分号 ④冒号

标号:①书名号 ②括号

③引号

④破折号 ⑤省略号

熟语题:重点在近义成语辨析,如:七手八脚与手忙脚乱,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绘形绘色与有声有色。平时注意配对训练: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5)病句:重点在语意(赘余、歧义与逻辑),兼及残缺、搭配、顺序,⑴遇到没有把握的句子,采用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语法结构分析(也就是划句子成分),看是否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混乱、顺序不当;第二步修辞分析,看是否重复累赘、句意不明;第三步逻辑分析,看是否概念并列不当、主客倒置、误用否定、一面对两面、自相矛盾、不合常理。

⑵要有敏感,如看到并列成分,就要三想,一想是否搭配不当,二想是否顺序不当,三想是否不合逻辑;看到递进复句,就要想是否分句前后颠倒;看到否定词,就要想是否误用否定;看到介词,就要想是否滥用介词结构造成成分残缺,是否主客倒置;看到关联词语,就要想是否位置不当、是否搭配不当;看到定语、状语,就要想是否搭配不当、是否重复累赘、是否顺序不当;看到是否,就要想是否一面对两面。

⑶要突破思维定势。对所谓病句惯例要提高警惕。

例一:我国能源蕴藏量大,不存在能源危机,但是开采量过大,以致目前动力燃料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二:我问王老师爱好文科的同学是否还要学习理科,他的回答是肯定的。

例三:我说不清是惊是恐、是悔是恨,道不明是思是念、是痴是迷,心中万千情绪,理不清是何滋味。只知道,我想念你,无时无刻不在。

知识归纳:

二、小阅读:重点在社科文(注意运用排除法)

(6概念理解:a、定义:被定义物=种差+属性(通过属性可排除一些选项)

 b、正确选项一般具有事物的本质性成根之据性而不是事物具体的特点

(7)筛选文章信息:a、回到原文仔细对照:采用“题目锁定法”

b、常见错误设置 ①强加因果或颠倒②绝对化以偏概全③注意修饰词 程度副词④未然与已然

(8)推断题 :推断信息立足文本,不可无中生有

三、文言文(要熟悉课文中的实词、虚词 考查都源自课本,所以要重视课文 )

(9)实词义:重点在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克、如、贿、鄙)。例:除(整治义、授官义、台阶义) 数(密集义、责备义)

a、利用结构分析法:渔樵于江渚之上:渔夫(打渔)b、成语联想法:比:勾结。(朋比为奸)

(10)虚词:①a注意常见无争议的虚词

b结构分析法(80%)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于+v:比 //受制于人:于+n:被

观时而动:v+而+v  表承接关系//扣舷而歌之:v+而+v

②词类运用:a n+n:n→v n+v n→状 b动:使动(使)和意动(认为)。c 形:adj+n adj---v

③句式倒装:注意标志词。 a定后 之……者/之/者 b 宾前:之/是/代词。 c状后:于/以。

(11)题:筛选文本信息:a 注意陈述主语是否一致 b 注意题干要求是直接还是间接表现。

(12)题:鉴赏评价:注意到原文一一对照 注意几个误区:①词意理解错误(如“不遽见”);②句意理解错误(如“子产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③时间(如“欲告诸官”)、空间倒错(将甲地的事与乙地的事混淆); ④对象错误(将甲做的事说成乙做的)。

四、诗歌鉴赏及默写。

(13)题:翻译。a 要注意采分点。(重点词、活用、句式、大意)平时训练时可多加注意

(14)诗歌鉴赏:重点在读懂诗歌,把握技巧,课内外结合

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大散关”,这一联大境界,细细品味,你有什么感受?

例二: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试归纳下面几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

例三: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鉴赏顺序:题目→作者→注释→内容(抓住关键意象和字词)。按照经验在解题中一般是通过各种信息如(题目、作者、注释、关键意象和字词)确定其主旨或情感,然后分析其手法。所以了解诗歌的主旨类型特别的重要,类型清楚情感也就出来了3-4分基本就到手了。

②熟悉常见手法:修辞、对比/反衬、借景抒情。常见主旨类型:忧国伤时,个人际遇,思乡怀人。

③不管题目怎么问,答案一定包含以下内容:写法+分析(翻译)+效果+作品的主旨或情感。

(15)默写:a 注意题目要求 b 不能只限于名句。

(五)阅读:(散文集/小小说)

散文

(16)理解重要学词、语句含义:a回到上下文理解 b ①表面义或本义 ②深层义:与中心有关

 例如:一座孤傲的庙a 地理位置远离村庄高高在上 b 象征屈原孤傲的精神

(17)筛选整合文章:a 题目要求是在某段还是概括全文

B 文章结构“三段论”。总-分-总结构。 中心主旨一般出现在第三部分。

(18)文章结构、手法:

 1、作用 ①内容 ②结构或效果

2、结构方式:

(1)、结构方式: 总分式结构(《故都的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为什么而活着》)、层进式结构(《泪珠与珍珠》)、对照式结构(《故都的秋》局部)、并列式结构(《故都的秋》局部)

(2)、顺序: 时间顺序(《守财奴》)、空间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四周到中心,《荷塘月色》就是例子)、“时”“空”交叉顺序、逻辑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开头:开门见山式(《故都的秋》)、交待因由式(《花未眠》)、总领全文式(《<呐喊>自序》)、描写环境式(《祝福》)

结尾:卒章显志式、总结全文式、蕴含哲理式、呼应篇首式

过渡:由总到分的过渡(《在马克思慕前的讲话》)、由分到总的过渡、此层意思到彼层意思的过渡(《胡同文化》)、叙述与议论间的过渡(《灯下漫笔》)、顺叙与插叙间的过渡(《陈奂生上城》)、倒叙与顺叙间的过渡(《祝福》)、古与今间的过渡

照应:伏笔照应(《项链》)、首尾照应(《祝福》)、细节照应(《装在套子里的人》)、环境照应(《边城》)、照应标题(《我的空中楼阁》)

线索:事物线索(如《项链》)、感情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时间线索、空间线索

单线与复线(明线和暗线(如《药》))

小说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铺垫(为下文作准备,衬托:《林黛玉进贾府》)和张本(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作为伏笔而预先写在前面的文字,蓄势:《林黛玉进贾府》)

点面结合

4、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我) 好处:便于直抒胸臆,便于议论抒情,揭示主题,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有真实感,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如《祝福》中的“我”。

第二人称(你) ①称事物 好处:将物人格化,便于抒情 ②称读者 好处:便于与读者交流,有利于抒情

第三人称(他) 好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事件。

5、表达方式的技巧

(1)、议论的技巧: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

(2)、描写的技巧 ① 人物描写(肖像、行动、心理、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具体、生动、形象。心理描写:心理概述(《项链》)、内心独白(《陈奂生上城》)、动作暗示(《陈奂生上城》)、景物衬托(《陈奂生上城》)、梦境幻觉(《药》)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祝福》《荷花淀》。③细节描写 如:《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 ④工笔与白描 如: 《祝福》 《药》 ⑤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用写景烘托人物形象(〈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借助他人的反应表现形象(《药》中描写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其他人物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守财奴》葛朗台太太与欧也妮的描写对比反衬了葛朗台,),描写景物以物衬物(“庭下如积水空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抒情的技巧:

直接抒情(情感强烈、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4)、说明的技巧(略)

(5)、叙述的技巧 顺叙(好处:首尾分明,脉络清楚) 倒叙(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好处:结构紧凑,富于变化)

6、表现手法

1、象征 通过某个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药》中瑜儿坟上的花环。

2、渲染 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作多方面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3、衬托 (正衬与反衬)

用次要人物衬主要人物、用景物衬人物或感情(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虚实相衬 作用:强调突出、

4、欲扬先抑,欲擒故纵 作用:出人意料,构成对比,强调突出

5、虚实相衬,虚实结合

⑴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⑵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⑶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⑷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⑸侧面为实,正面为虚“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作用:结构紧凑,增加容量,意境和谐,意味深长,深化主题

6、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声写静

7、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的手法(用比喻、借代、典故、意象,用形象来说理)

7、修辞的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反语、呼告、顶真、对比、通感)

(19)题 鉴赏评价选择题

六、语言表达及运用

1、此题的创新性比较强 每年新题基本上都在这个题目上

2、对审题的要求更高

3、重点注意压缩类题目、句式及修辞运用 

七、作文

(1)审题:类型 ①命题或话题:②材料作文

1、①个字词:如“脸”“幸福”可“化大为小,添加法”

 例:“追求幸福 ”“幸福的人” “微笑的脸”

②动实式结构,重点在动词上,范围在名词上 如:感情秋天

③偏正结构:重点在修饰性词语 如:心灵的选择 历史的天空

④寓意类:关键把握其内涵,切不可论其表面字义

 如:草色遥看近却无 插柳不叫春知道

2、材料题:①要把握材料的总体旨意及情感倾向,不可断章取义

②此类审题力求准确。在此基础上求新颖。多角度之意且能从多角度理解一般材料中会有暗示(如:各种观摆出来,你可选择其中的任一观点来,)

(2)材料:①课本是一个重要素材料,学会运用

(3)构思:①文体意要较强,多主体要熟练,重点在记叙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a、记人:以小见大 b、叙事:采用倒叙法,悬念法 c议论文:片断法,情景法

(4)怎么写

正面说了反面说 借助联想比喻说 现实说了假设说 现象说了本质说 叙例之后议例说

教议例

叙 例:接受是一种豁达。喜欢看史铁生的书,对他的印象定格在那一方地坛中。那一个喜欢摇着轮椅去地坛看树、听风的静默的年轻人,双腿残疾,他也曾失落,也曾感到不公和无助。看了他的《设计命运》,才若有所悟。苦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才会使人格和境界有个质的飞跃。

议例:⑴扣论点;⑵反面(正面)说;⑶点意义。

史铁生正是接受了苦难,才活出了生命的豁达。如果那个喜欢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男孩,那个曾经易怒而肆意对母亲发火的青年,不到地坛去咀嚼苦难,怎有对生命的感悟?接受苦难,进而战胜苦难,生命才能更精彩。

一粒沙,无意进入了贝的体内,撕裂的剧痛和割心的难受,贝没有拒绝。月升月落,潮涨潮退,贝躺在河床上,微微歙张,没有悔恨,没有怨言,只有一份淡定的接受。终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贝,吐纳了一个关于珍珠的故事。

⑶材料 材料来自分析 材料来自课文 材料来自生活

1、何满子《剃光头发微》“物与民胞”(北宋张载伦理学认为人类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此,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要“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2、托马斯•刘易斯《这个世界的音乐》(反对达尔文主义,认为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自然界同样有超功利的纯美的音乐,要通过交流和合作达到和谐。)

3、《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学生自我复习安排

㈠回归课本

1、课本中的字词(形音义)及用法,特别注意注释。

2、课文中的标点,注意典型的。

3、课本中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国别朝代文体知识),要注意文学作品单元前的说明。

4、细读文言文,注意实词、虚词、活用、句式。

5、背诵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现代文不背。

㈡总结经验教训。对历次考试的试题及答题情况进行研究

㈢研究我省四年试题。 ㈣每日读一文。

 

撰文 | 粲先生

来源:粲先生

2012年7月4日,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主报告厅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报告会。

在这场报告会上,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运行的两个实验,分别宣布了他们的最新结果:他们同时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半个多世纪以前预言了希格斯粒子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也被邀请到了这场报告会的现场。

报告会的过程中,彼得·希格斯被媒体拍到时时擦拭眼角。显然,这位时年83岁的老人有些激动。

被媒体拍到的正在擦拭眼角的彼得·希格斯

报告会上,两个实验的科学家们分别展示了他们最新分析到的数据,在公布最后的结果的时候,科学家激动地向上挥拳,接受听众们的欢呼,“终于,我们发现了它!”

为发现希格斯粒子而欢呼的科学家们

这是一个几乎全体粒子物理学家们期待了半个世纪的结果,几位德高望重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几乎半个世纪前的研究成果终于被实验物理学家们所证实了。

为什么这个发现如此的令人激动?因为,在物理学最顶端的分支——粒子物理学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立了一整套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而这个框架下最底层的粒子几乎都被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最后一个最底层的粒子,所以也被人称作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现在,目前科学家们认知中的标准模型大厦的最后一层框架也被搭建了起来。这一套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近一个世纪的心血。

泡利的疑惑

如果我问你,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力”?你可能会列举“重力,摩擦力,磁力,压力,浮力……好多好多!”但是如果要问一个现代的粒子物理学家,世界上有多少种“力”,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四种:强核力(强相互作用)、弱核力(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万有引力。那么普通人眼中的力的种类为什么和物理学家眼中的不一样呢?那是因为,除了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之外,几乎所有在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力本质上都来自于电磁相互作用力。

你可能会有疑问,那些不带电的物体产生的力为什么本质上也是来自电磁力呢?其实,像是摩擦力、压力等等看似没有电和磁参与的力,从微观层面来看,都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分子之间是通过它们本身的电磁场互相影响彼此的,所以,这些宏观上不带电和磁的力,从本源上来讲其实还是电磁相互作用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世界感受不到引力和电磁力之外的那两种力呢?强核力,弱核力,它们究竟是什么?其实,就像它们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强核力和弱核力的影响范围都特别短,都只能在原子核内部才能发挥作用,也都是实验物理学家们通过对放射性衰变的分析才被发现的。强核力就像是橡皮筋一样,拉住了因为带着同样的电荷而互相排斥的原子核内的粒子,而弱核力则是启动放射性衰变,以及恒星中氢聚变过程的一种力。

人类最熟悉的基本作用力是万有引力,这也是在宇宙尺度上维系星体运动的最直观的作用力。而由于上百年来电磁学以及电动力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一组描述电场、磁场与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之后,人类已经对于宏观的电磁力以及它的传播子光子有了深刻的了解。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赫尔曼·外尔在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和电磁学的时候将麦克斯韦方程组所描绘的场在数学上总结为了规范场。

这里规范场是指的满足某种规范变换不变性的物质场。举一个例子:我们熟悉的地球引力。在地球附近的引力场中举起一个苹果,那么地球引力给苹果所带来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会因为零点的选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重力势能分布就不是一个规范场。但是不论重力势能的零点如何选取,在固定位置苹果所受的重力的大小是确定的,因此重力场才是规范场。类似地,电磁场也是规范场。

然而,不同于这类能够轻易观测到宏观效应的引力和电磁力,人类对于另外两种基本作用力的认知过程则艰难得多。因为对另外两种力的研究一开始都只能在放射性衰变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反应中才能进行。

在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被发现之后,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和约瑟夫·汤姆孙(Joseph Thomson)通过在磁场中研究铀的放射线偏转,发现铀的放射线有带正电的、带负电的和不带电的三种。他们把这三种射线分别称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相应地发出α射线和β射线的衰变过程也就被命名为α衰变和β衰变。

1930年的物理学界,人们在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β衰变中能量、动量以及自旋角动量到底守不守恒,因为在那时实验上观测到的β衰变的能量谱线总是呈现出一种弥散的状态,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能量值。这个问题如此的深刻地触及到了基本守恒律,几乎动摇了千百年来的物理学基石。但是在那个年代,相对论、量子理论的发展已经将物理学家的世界观打碎了一次又一次了,人们已经开始在谨慎地考虑守恒律也被打破的可能性了。

但是时年仅三十岁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是守恒律的坚定信徒,他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假设:他认为,在β衰变的过程中,除了实验中观测到的带电粒子射线之外,还有一束不带电的粒子射线。这类粒子如此之小又如此之孤僻,以至于当时的各种探测器都无法观测到它,这种粒子就是中微子(泡利最初将其称之为“中子”,但是在两年之后詹姆斯·查德维克(James Chadwick)发现了真正的中子之后,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和泡利重新将其命名为“中微子”)。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弱核力参与的衰变过程的表达式被完整地写出。

几年之后的1935年,为了解释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束缚在一起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提出了强核力的理论。

沃尔夫冈·泡利

在那之后的二十年,物理学界对强核力、弱核力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时间到了1953年,科学家们想要仿照麦克斯韦方程组,写出描述核子、介子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方程。此时长期研究规范场的泡利首先取得了一些突破,他通过纯粹的数学工具严谨地推导出了一条能够统一描述电磁力场和核力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方程。

上文中“阿贝尔”则是指这种规范场满足“阿贝尔群”的条件。尼尔斯·阿贝尔(Niels Abel)本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挪威天才数学家,在他仅仅26年的人生中,阿贝尔在多个数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具有交换性质的一类群。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可交换的群也被称为了阿贝尔群。对于某类规范场的某种变换来说,如果连续作两次变换的结果与顺序无关,在数学上就叫阿贝尔的,否则就叫非阿贝尔的。举例子来说,我们熟知的加法,1+2+3=1+3+2,计算的结果和计算的顺序无关,所以加法就属于阿贝尔群。然而在三维空间内的旋转则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例如下图是华裔物理学家徐一鸿(Anthony Zee)在他的科普著作《Fearful Symmetry(可畏的对称)》一书中所举的例子,一个海军新兵按照军官的要求,先以竖直轴向右旋转90度后再以水平轴向右旋转90度所呈现的状态,与交换这两条命令的顺序后所呈现的状态不同,因此三维空间内的旋转就不属于阿贝尔群的操作。

一个关于非阿贝尔群的操作的例子

电磁力在数学上满足阿贝尔规范场的形式,而核力的相互作用则呈现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形式。

此时的泡利已经53岁,知名于“泡利不相容原理”等理论、年少成名的他此刻已是载誉满身的大科学家,被学界称为“物理学的良心”和“上帝的鞭子”。虽然他写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方程在数学上很美,但是他意识到这条方程在物理上还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方程存在发散项,这意味着这条方程预示着规范场必须存在质量为零的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来维系方程的关系。然而,质量为零的规范粒子就意味着它传递的相互作用力应该是长程力,应该在无限长的距离外都能接收到它的力的作用,这和现实中发现的短程力核力相矛盾。因此,泡利认识到他的理论“导致了一些相当不实际的阴影粒子”,所以治学严谨的他只是在几场报告会上谈论了这个理论,但是选择了不发表这项成果。

可是在这之后的第二年,一位三十出头的中国人和他的美国合作者也写下了一条类似的方程,他们希望这条方程能够描述强核力。不同于谨小慎微的泡利,这个年轻的中国人选择将他的研究结果快速地发表了出来,并且开始了学术圈内的宣传。

1954年,这位年轻的中国人在普林斯顿做了一场关于这条方程的学术报告,而这场报告的会场里大师云集,俨然是一场华山论剑。其中,这里面就坐着前一年写出过同样概念的方程的泡利。当年轻的中国人在黑板上写下了他的新发现之后,却被坐在台下的泡利打断道:“方程描述的这个场的质量是什么?”泡利的问题简单却深刻,却像是内力浑厚的一阳指直戳了这条理论的软肋:它无法描述现实中有质量的粒子,而这一点泡利自己再清楚不过了。泡利本希望能见证一场精彩的见招拆招,但是中国人只尴尬地回答道:“我不知道……”

质量!质量到底到哪里去了?这是泡利最关心的问题。没有解决粒子质量的来源问题,一切美好的方程都是纸上谈兵。不出意外,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写出的方程在发表之后当时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这条理论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都被束之高阁。

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就是杨振宁,这条由泡利最先写出,后来被杨振宁和他的合作者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重新发现的方程因杨振宁和米尔斯选择了发表而日后被一些人称作杨-米尔斯方程。

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

只是当时的泡利、杨振宁和米尔斯可能都没有料想到,多年以后,这条本有缺陷的方程所描述的规范对称性竟成为了标准模型的基石之一。

基本粒子的“元素周期表”

不同于泡利等人痴迷于研究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另一批科学家此刻正沉迷于研究物质本身。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宏观物体都是由无数的微小的叫做原子的粒子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一个位于其中心极小的空间上的原子核和若干个在核外空旷的空间内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内包含若干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这些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不同的数目就决定了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我们所熟悉的氧、碳、氢等等不同的原子就是靠它们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

但是质子和中子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结构了吗?科学家们对此的认知逐渐随实验进展而产生了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微观粒子实验的物理学家们发现,有少量的一些粒子表现非常奇怪,寿命比其他粒子长得多。

为了解释这些粒子的奇怪现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以莫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为代表的粒子物理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的概念,认为绝大多数粒子都只含有上夸克(up quark)和下夸克(down quark),而这些表现奇异的粒子的结构中则含有另一种与下夸克电荷一致的成分——“奇异夸克”(strange quark)。虽然这样一个包含三种夸克的夸克模型成功地描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发现的几乎所有基本粒子的物理性质,然而这种带有分数电荷的假设无论如何在那个年代看来都有些许的疯狂。

夸克之父莫里·盖尔曼

或许是为了淡化这一疯狂设想的严肃性,盖尔曼选择了用一个模仿鸭子叫声的荒诞名称“夸克”来命名他设想的粒子。甚至,在他提出夸克理论之初,他自己也只对他设想的粒子的名字设想好了发音,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拼写。

在同一个时代,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为了理解基本粒子的行为和分类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型,叫做“部分子模型”。夸克模型与部分子模型都可以解释一些粒子分类上的问题,所以直到在这之后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粒子物理学界都还没有完全接纳夸克模型, 连夸克模型的提出者盖尔曼都一直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表示夸克模型只是一个数学模型,并试图模糊化处理夸克是否真实存在的话题。甚至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在1968年发现质子内确实存在更深层次的次级结构时,科学家们仍然更愿意相信被发现的次级结构是部分子而非夸克。

理查德·费曼

那么事情是如何出现转机的呢?夸克模型究竟是如何成为了粒子物理学家们的共识的呢?

在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后不久,谢尔顿·格拉肖(Sheldon Glashow)和詹姆斯·比约肯(James Bjorken)在盖尔曼的包含三种夸克的模型之上提出了第四种夸克存在的假设,格拉肖和比约肯把这个他们构想中的第四种夸克命名为“charm”。charm这个词有“魔力,魅力,吸引力”的意思,格拉肖认为charm夸克的魅力可以让夸克模型更加的完善。

詹姆斯·比约肯

谢尔顿·格拉肖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曾教授过李政道、杨振宁等人的王竹溪先生把这类夸克的中文名翻译为“粲夸克”,“粲”这个字的意思有“美,鲜明”的意思,既和英文charm的发音相似,又表达了类似于英文原词的含义。而在如中国台湾地区等中文圈的其他地区,charm夸克则被更直白地翻译成了“魅夸克”。

格拉肖和比约肯似乎是对数学上对称美的极致追求者,他们认为在盖尔曼等人的模型中既然有一个与下夸克类似的奇异夸克,那么就应该会有另一个和上夸克类似的夸克,不但如此,新的夸克的加入还能使得自然界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的弱相互作用得到更好的描述。然而,他们的猜测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真正使得粲夸克的假设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的是1970年由格拉肖、约翰·李尔普罗斯(John Iliopoulos)和卢奇亚诺·梅安尼(Luciano Maiani)一起撰写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们一起提出更多粲夸克存在的依据。这篇论文中的理论观点后来就被以他们三人的姓的首字母来命名,被称为GIM机制。格拉肖对于粲夸克理论非常有信心,他甚至在一场于1974年举办的国际会议里立下flag,如果在两年内找不到粲夸克,他就会把他的帽子吃掉!

约翰·李尔普罗斯

卢奇亚诺·梅安尼

事情果然没有让格拉肖失望。就在他立下吃帽子赌局之后不久,几个实验团队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新结果。1974年9月,位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丁肇中实验团队利用将高能量质子朝着铍标靶射击,并从碰撞产物中,寻找正负电子对的方法,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信号:他们发现,总能量为31亿电子伏特的正负电子对出现频率非常多,这意味着一种带有31亿电子伏特的质量的新粒子被大规模地产生了出来。在粒子物理学家看来,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而31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相当于一个电子在31亿伏特的电压下所获得的能量。丁肇中的学术声誉非常好,做实验非常小心谨慎,他不愿意冒进发表任何可能有错误的结果。由于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经常会有因仪器原因导致的干扰信号,在尚不能确定这实验结果不是某种错误电子信号之前,丁肇中团队都在秘密地分析核对他们的实验数据。

与此同时,在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 ,伯顿·里克特(Burton Richter)的实验团队设计与建成了一种新型对撞机——斯坦福正负电子非对称环(SPEAR),在这台对撞机里,电子与正电子以相反方向转动与碰撞。1974年11月10日,他们在31.05亿电子伏特的能量上也找到很多粒子被产生出来的事件,同样,这意味着一种新粒子存在的迹象,他们将这个新粒子命名为“ψ介子”。里克特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项成果公诸于世,于是他们决定,在第二天发布这个消息。

伯顿·里克特和丁肇中

无巧不成书,11月10日,就在里克特的实验团队发现他们新结果的当天,本来远在美国东海岸的丁肇中恰巧到了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开会。在这里,丁肇中得知里克特实验团队发现新粒子的消息后,发现里克特团队发现的新粒子与自己团队发现的新粒子的质量如此接近,他不得不怀疑两个团队是不是发现了同一种粒子。于是丁肇中决定不再犹豫,立刻也要将自己团队的发现公诸于世,并且将他们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介子”。

11月11日早上8点钟,丁肇中与里克特在SLAC实验室主任办公室会面。双方对对方团队的新发现都表示了祝贺。经过一番沟通后,他们才确定了他们发现的新粒子果然是同样一种粒子。于是,他们立刻将他们的实验结果分别公之于众,并写成两份报告,同时发表在了《物理评论快报》的12月份期刊。因为两个团队分别独立发现并命名了新粒子,为了使得两人的贡献都得到认可,学界将这个粒子命名为J/ψ粒子,这也是基本粒子家族中唯一一个由两个字母名字组成的粒子名字。

J/ψ粒子的性质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粒子,以至于只有格拉肖和比约肯在夸克模型下预言的粲夸克才能合理地解释J/ψ粒子的存在。事实上,J/ψ粒子是由一个粲夸克与一个反粲夸克共同组成。J/ψ粒子的发现在粒子物理学界里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革命,后来被称为“十一月革命”,因为它意味着夸克模型理论并不是纸上空谈,由于粲夸克的发现,强子被证实是由夸克组成。

然而这并不是夸克发现故事的结束。在丁肇中与里克特忙于加速器和对撞机实验的时候,另一批科学家在另外的领域的研究表明,夸克的数量比格拉肖和比约肯相信的还要多。

早在1956年,为了解释两种质量和寿命相同,看起来像是同一种的粒子的θ+粒子和τ+粒子(后来被证实其实就是同一种粒子,现在叫做K+介子),却有着不同的宇称量子数和不同的衰变产物,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微观的粒子的行为可能不存在宇称量子数的守恒。宇称的守恒对应的对称性是“左”和“右”的对称,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推测也就是说在微观世界中,“左”和“右”的物理规律并不完全相等同。

李政道

这个推测在当时的年代颇具震撼力,打破了被千百年来人类视为金科玉律的观念。第二年,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等科学家在对钴60(60Co)衰变的观测中证实了这项推测,她利用两套装置中互为镜像的钴60设计了一个实验,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左旋,另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右旋,结果发现在极低温的情况下两套装置中放射出来的电子数有很大差异,进而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假说。同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这一项划时代的假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健雄

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的对称性破缺被发现后不久,物理学家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电荷共轭的对称性也是破缺的。此时,列夫·朗道(Lev Landau)以及李政道和杨振宁认为,电荷-宇称(C-P)两个量子数的联合,应该保持着良好的对称性。电荷-宇称对称性的守恒可以使得粒子和反粒子遵循着相同的物理规律。

列夫·朗道

而在1964年,科学家们在含有奇异夸克的介子衰变中,发现了另一个更加“奇异”更加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电荷-宇称联合的对称性似乎也不守恒。在电中性K介子的衰变中,詹姆斯·克罗宁(Jim Cronin)和瓦尔·菲奇(Val Fitch)发现,本应衰变成三个π介子的长寿命K介子,却有一些衰变成了两个π介子。这种衰变模式是电荷-宇称对称性的守恒所不允许的。克罗宁和菲奇的研究结果再一次给理论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他们带来了198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瓦尔·菲奇(左)和詹姆斯·克罗宁(右)

为了解释电荷-宇称对称性的破缺,1973年,在意大利物理学家尼古拉·卡比博(Nicola Cabibbo)的研究的基础上,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建立了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给出了电荷-宇称对称性的破缺存在的必要条件,并在当时只发现了三个夸克的情况下预言了六个夸克的存在。之后,底夸克与顶夸克分别于1977年和1995年在粒子加速器中被发现。至此,夸克的六种“味道”被全部发现,夸克模型被完整呈现。日后夸克模型也成为了标准模型的基石之一。

小林诚(左)和益川敏英(右)

质量,质量!

一枚曲别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三听可乐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生活中所见的物体都有质量,这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粒子物理学家来说,这似乎并不是必然的。

没有质量的传递力的粒子可以以光速传播到无限远,而作用距离不是无限远的力就说明它的传播粒子有质量。

设想一个由无限多个海军新兵参加的军训中进行转向练习的场面。这一次的教官不像前文中的那个让新兵三维旋转的教官那样恶趣味,新教官不会要求新兵做沿水平轴旋转的动作,但是新教官的嗓子有时候不太好。在转向练习开始之前,所有的军训新兵都按照既定的格子列队站好,面向主席台。此时假如我们的视角向左或向右平移一个格,我们会发现平移后的队列以及所有人的朝向和平移之前完全一样。此时这个平移操作就是这个例子中的“规范”,而平移前后状态相同则是这个例子中的“规范的对称性”。

假如主席台上的教官此时大喊了一声“向左转”,那么在这个队列中所有的新兵都会同时转向。所有的新兵都能主动地完成教官要求的动作,不需要和其他新兵交流。此时这个军训阵列就好比是质量为零的规范粒子。

假如主席台上的教官喊了转向的口号,但是教官的扩音器突然发出电流声,以至于阵列中所有新兵都听到了教官下达了一条转向指令,但是没有人听清教官到底是要新兵们向左转还是向右转。这时如果新兵们都是谨小慎微的,他们就会悄悄地观察自己的左右,看临近的其他新兵向哪个方向转向。此刻假如所有的新兵都还没有转向,那么所有的新兵其实此刻的内心都是蠢蠢欲动,做好了随时做动作的准备的。这时的系统就达到了一种不稳定平衡,此时一旦有一个新兵咬咬牙,决定了随便往一个方向转向,比如说,他决定左转,那么一旦他向左转身,从他周围的新兵开始,阵列中的所有人都会依次左转,整个系统就会立刻地将左转的状态传递到无限远并且变成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而这个稳定状态依然有着新的规范对称性。这时这个军训阵列就好比是质量为零的规范粒子激发了一个场,传递了一个作用范围无限长的作用力。

但是,假如阵列中的所有新兵突然都变得非常有主见,一旦听不清转向口号都会自己决定向左转还是向右转,那么整个阵列就会陷入一种混乱,向左向右转向的新兵都有,任何一种转向状态都无法长距离地传递到远方,并且转向后只能与阵列中最邻近的新兵发生相互作用(相邻新兵转向后发现两人呈现了面对面的状态,一定会面露尴尬), 这就好比是规范粒子只能传递短距离的作用力。这时,整个阵列的规范对称性就被自发性地被破坏掉了,而传递状态的“粒子”也因无法进行长距离传播而改变了自己的性质,物理上讲,就是获得了质量。

然而这个阵列由“秩序”变到“混乱”之后,每个新兵的内心都得到安宁了吗?并不会。每个人很快就会发现周围的混乱,他们的内心也会是波动的,说不定也会在现有的位置做微小的晃动。这就像是一个小球从墨西哥帽形状的中间顶峰向下滑落,但是最终并没有停在帽檐上的最低点,而是在在最低点附近做微小振动。这种振动本身说明在此处还有一个新的场,而这个场,就是传说中的“希格斯场”,激发这种场的粒子,也就是那些新兵的“主见”,就是“希格斯粒子”。

描述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概念图

在前文中泡利、杨振宁、米尔斯等人的眼中,这些海军新兵都应该是谨小慎微的,都会自觉地维护着系统的对称性。因此,他们的传播子应该都没有质量。但是核力传播距离有限的事实又表明,这些传播子确实是有质量的。许多年来,这种矛盾一直困惑着粒子物理学界。

直到1964年,有三篇文章却指出,这些新兵或许都非常的有“主见”,会使得对称性自发破缺,从而创造出“质量”来,进而从机制上解决前文的矛盾。这一机制就是希格斯机制。

有趣的是,为这种机制冠名的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并不是唯一和最早发现这种机制的。1964年8月,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和罗伯特·布绕特(Robert Brout)首先发表了一篇关于这种机制的文章,紧接着,彼得·希格斯在10月份,杰拉德·古拉尼(Gerald Guralnik)、卡尔·哈庚(Carl Hagen)和汤姆·基博尔(Tom Kibble)在11月份也分别独立发表了类似的机制,因此,这种机制也最早被人称作“恩格勒-布绕特-希格斯-古拉尼-哈庚-基博尔机制”。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机缘巧合,希格斯成为了这些天才大脑中最幸运的人,如今这种机制被更多的人称作希格斯机制。

希格斯机制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

希格斯机制的提出者(从左至右):汤姆·基博尔、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

希格斯机制解决了质量起源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希格斯场的存在,那就应该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

关于希格斯粒子,历史上还曾有过另一个精彩的描述。

在1993年,为弄清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家都在尽力寻找的希格斯粒子到底是什么东西,英国的科学大臣威廉·瓦德格雷夫(William Waldegrave)曾发起过一项挑战,就是给他讲清楚希格斯机制是怎么回事,而奖品是一瓶上好的香槟。瓦德格雷夫本人并没有粒子物理学基础,所以高深的公式他并不懂,因此,想要赢得挑战就必须要讲好一个形象的故事。最终,伦敦大学学院的粒子物理学家大卫·米勒(David J Miller)想出来一个描述并最终赢得了这瓶香槟。

米勒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况:假如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大家都在自由地交谈。此时的所有人就是分布在空间的希格斯场。这时一个无名小辈走入了酒会,那么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他可以自由地在酒会上穿梭,并且可以随意地改变行动方向。这时,这位无名小辈在酒会上的运动就像是一个无质量的粒子。

但是假如此时一位名人(比如撒切尔夫人或者爱因斯坦)走入了房间,那么酒会上的人就会迅速地注意到这位名人,并围上来。这时的撒切尔夫人或者爱因斯坦就只能缓慢地移动,并且难以改变方向。这时这位名人的运动状态,就像一个有质量的粒子。

利用鸡尾酒会场景描述有质量的粒子

但是,假如这时候没有人进入房间,只是门口有个人悄悄地讲了一个传闻,听到这个传闻的人都会非常主动地把这个传闻讲给屋里其他的人听,这时屋里就会聚集起一小团听传闻的人群。当一个人讲完这条传闻之后,听到传闻的人总有一个会把这条传闻继续传播下去。这样,虽然每个人听完传闻之后就回到了自由交谈的状态,但是这条传闻会随着一小团变动的人群继续移动下去。就像是聚集的人群能给撒切尔夫人或者爱因斯坦赋予质量一样,这一小团聚集的人群也给自身赋予了质量。这时,这一小团聚集的人群就是一个希格斯粒子。

利用鸡尾酒会场景描述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粒子像是一把钥匙,可以将杨-米尔斯方程中被盒子紧锁着的质量释放出来。

希格斯粒子和希格斯机制,如同杨-米尔斯方程,以及夸克模型一样,成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第三块基石。然而这块基石在它提出之后的将近半个世纪都一直没有稳固。因为,半个世纪内,几代科学家们的努力都没有找到这把钥匙。

错失良机的SSC

在标准模型三大基石集齐之后,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Abdus Salam)、以及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等人在统一电磁力和弱核力的尝试中,逐渐地将这三大基石融合,画出了标准模型的基本蓝图。

阿卜杜勒·萨拉姆

史蒂文·温伯格

标准模型成为了能够描述基本微观粒子以及他们之间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这些相互作用的基本假设。

然而,不管理论有多美,一个未经完整证实的标准模型依然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只有被实验验证过的理论才是真理。

此时,标准模型的蓝图虽然在手,要想按图索骥,证明它,粒子物理学家们还需要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寻找这些粒子,粒子物理学家最趁手的工具就是对撞机。

一个在安装中的对撞机(CMS)

对撞机是一类研究粒子物理学的科学家们使用的科研仪器,是可以将人类认知深入到小于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对撞机会将电子、质子或者重离子等微观粒子进行加速,使他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管道内运行,随后两束粒子在探测器内以极高的能量进行聚焦和对撞。相向而来的两个粒子在对撞的瞬间经历了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产生大量的携带了高能量的新粒子。随后这些新粒子会向四周的空间喷射,并被围绕在对撞点的探测器所接收到。

物理学家则可以通过研究被探测器探测到的对撞产物,来反推分析出对撞时的物理过程。

由于粒子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如此之小,所需要的能量如此之高,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建造大型的加速仪器来获得研究所需的高能量。

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法国、美国、苏联、联邦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学或研究所先后建造了十几个对撞机。这些对撞机大小相差巨大,从周长几米到周长两公里,分别覆盖了许多不同的能量区间,可以分别研究不同的特定课题。在那个年代,由于科学家们开始掌握了对撞机这一研究利器,粒子物理学呈现出了一轮爆发式的发展。前文提到的粲夸克等都是通过对撞机而发现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进展,能量较低的区间的课题已不能满足理论发展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始需要越来越高能量的对撞机来开展科学研究。中型和小型的对撞机逐渐离开科学家们关心的焦点,只有个别在特定能量区间上运行的对撞机因一些特殊需求被保留至今。

而建造越大的对撞机自然花费通常会越高,大型对撞机的建设再也不是一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或研究所就能够独立完成的了。在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机构工作的粒子物理学家们逐渐开始联合,逐渐开始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合作。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们就开始考虑长期的物理学发展的战略了。建造一个周长长达27公里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的计划慢慢地开始浮出了水面。经过几年的设计和论证,在1981年的5月22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终批准了这个宏大项目。经过从1983年到1988年的施工与安装,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终于在1989年正式启动,27公里的周长也让它成为了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研究仪器。

 

然而,1989年在欧洲启动的LEP,并不是当年能量最高的对撞机,因为在1986年起,对撞机能量最高的桂冠一直都高挂在美国的一台对撞机头上。1986年年底,在美国的费米国家实验室,一个周长6.3公里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正式开始以史无前例的对撞能量运行了起来,Tevatron所创造的能量记录维持了二十多年,一直到2010年后才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打破。

在空中俯瞰美国费米实验室以及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所在的位置。远处稍大的环形水渠下面就安置着Tevatron

而比Tevatron晚三年开始运行、并且有着最大体积记录的对撞机LEP的最高对撞能量反而只有Tevatron的大约二十分之一。为什么更大、更新的对撞机LEP会能量低于Tevatron呢?

这是因为,虽然同样被叫做对撞机,LEP和Tevatron却分属于两类不同的科学研究仪器,他们分别是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

正如他们的名字所描述的那样,正负电子对撞机中进行对撞的粒子是正负电子,而强子对撞机中进行对撞的粒子可以是质子,也可以是重离子。

电子是一种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这种粒子带有电荷,而体积则被认为是趋近于零。电子在对撞中能够参与的物理过程非常的简单,对撞产物非常干净,非常适合用它进行精确测量的实验,因而电子对撞机通常也被称作为“粒子工厂”,因为它能够像工厂一样稳定地生产产品。然而电子有一个令实验物理学家非常无奈的特性,就是电子在转弯的时候会辐射出大量的能量,从而使得电子本身自带的能量降低。并且,电子转弯越剧烈,辐射出的能量就会越大。所以,电子对撞机通常会做成大半径的环,或者直接只在一段直线内加速电子。位于美国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对撞机”SLAC就是一个将电子在直线内加速然后完成对撞的实验仪器。直线加速器的缺点是,电子束不能被重复利用,对撞一次后就会浪费掉所有的被加速的电子,而环型对撞机可以使得被加速的粒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被利用,从而节约粒子和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因其半径大、能量较低,并不需要强磁场将粒子束缚,所以工艺相对简单。除了前面提到的LEP和SLAC,其他著名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还包括中国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和日本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研究含有底夸克(b)的粒子的对撞机KEKB/SuperKEKB。

在空中俯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对撞机SLAC所在的位置

强子对撞机中进行对撞的粒子最通常的是质子。质子在粒子物理学中不是基本粒子。质子中包含三个夸克和一些将夸克连接起来的胶子。夸克和胶子在对撞中会参与复杂物理过程,对撞产物也会非常复杂和多样,无法像正负电子对撞机粒子工厂那样有稳定的产出。但是,由于质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在转弯时只会辐射出较少的能量,所以质子能够在加速器中获得比电子高得多的能量。强子对撞机适合“开疆拓土”,用极高的能量去探索能量前沿的问题。利用强子对撞机研究物理问题,就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过程。而极高的能量则意味着强子对撞机必须使用高强度的磁场,因而需要大量超导材料,制作工艺远比正负电子对撞机复杂。强子对撞机不擅长做非常精确的测量,但是适合用来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强子对撞机除了使用质子对撞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对撞模式,就是利用重离子进行对撞。重离子是指自然界中的重的元素被剥离掉电子后的原子核,常见的在对撞中使用的重离子元素有铅、金或重惰性气体。利用重离子,则可以再把强子对撞机的对撞能量轻易地推进百倍。重离子对撞机的对撞能量如此之高,以至于有些人断言,在重离子对撞的时候,甚至可以产生许多微型黑洞。当然,这些微型黑洞很快就会被蒸发掉,并不会毁灭地球。

在LHC上一个重离子对撞事件的重建。有些科学家认为在对撞的一瞬间甚至可以产生微型黑洞。

前文中的LEP和Tevatron都在标准模型的验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的物理目标之一都包含了对希格斯粒子的寻找。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前后,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就只剩下希格斯粒子还未曾被发现。

然而,在分别经过了多年的运行之后,虽然LEP和Tevatron在别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却分别都在希格斯粒子的寻找道路上折戟沉沙。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标准模型,但是希格斯粒子的缺席使得标准模型仍然还是空中楼阁。

事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曾有过一线转机。

早在1983年7月,甚至在Tevatron开始运行之前,美国能源部就在一次高能物理咨询委员会上决定要建造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最初的设计团队由康奈尔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莫里·泰格纳(Maury Tigner)领导。1985年左右,设计团队完成了雄心勃勃的最初设计方案,在这一个最初的方案中,有三个团队分别设计的磁场都被考虑了进去。

三个磁场的强度分别是3特斯拉、5特斯拉和6.5特斯拉,而这三种磁场所对应的对撞机的周长分别是164公里、114公里和90公里。

在1987年,在Tevatron刚刚开始运行的一年之后,在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大力支持下,雄心勃勃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设计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在被他们批准的设计中,磁场的强度被更换成了6.6特斯拉,对撞机周长也变成了82.944公里,而对撞能量更是超过Tevatron 20倍。这台巨大的对撞机被国会批准在得克萨斯州建造。

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设计建造地点以及为安置SSC所挖掘的、终被弃用了的坑道

但是SSC的设计和改进的工作并没有停止,甚至在1987年美国国会批准之后仍然在进行大量的改进和变动。

泰格纳在SSC概念提出的初期领导了SSC的设计,在SSC被正式立项之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泰格纳并没有被任命为SSC的主任,而哈佛大学的罗伊·施威特斯(Roy Schwitters)被美国能源部指派成为了SSC的主任。

在施威特斯上任之后,SSC的设计团队经历了大换水。新的设计团队在研究了泰格纳领导的设计之后,发现当束流能量超过15万亿电子伏特的时候,粒子在经过原先设计的4厘米粒子通道孔径的时候会变得不稳定,很难达到20万亿电子伏特+20万亿电子伏特的最初设计目标。

这时,其实摆在施威特斯团队面前还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降低对撞机目标的能量,接受不能超过15万亿电子伏特的现实。另一个选项就是推翻了原有的设计,另起炉灶。

有野心的施威特斯显然没有与现实妥协的习惯,他选择了后者,带领团队重新设计出来了直径5厘米的粒子通道孔径以及配套的所有设备。然而,对撞机这种精密仪器的设计可以说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新的设计使得整个SSC的项目进展推迟了两年,并且新设计的项目总预算也达到了原设计方案的两倍以上。

此时的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实质上已经赢得了冷战。外部竞争压力的突然释放客观上使得美国降低了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迫切感。

SSC的计划如此的宏大,以至于一旦付诸行动,就必然会带动起一座科学城,进而大幅度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得克萨斯州的议员并没有放弃SSC。但是其他州的那些批准建造SSC的议员们在SSC落地得克萨斯州之后,因为SSC并不能给本州带来经济效益,他们对SSC的态度却开始暧昧了起来。再加上此时恰逢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上台,对于新的国会议员来说,NASA提出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似乎更吸引议员们的眼球。

于是,命途多舛的SSC在开工建设之前经历了临阵换帅后推倒原设计方案、新方案大幅增加预算、政党轮换中支持对撞机的共和党总统下台、冷战和美苏争霸结束等内部外部压力下,终于在1993年的10月21日被美国国会正式宣告了死亡。

按照SSC的设计,它的能力应该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撞机。假如它没有经历那些波折,他几乎必然是希格斯粒子的最佳猎手。

然而,历史容不得假设。正因为SSC的死亡,美国几乎是拱手让出了粒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欧洲的钢铁巨兽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谁能想到,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四分五裂的欧洲竟然比统一的美国更加团结。

早在1984年,也就是欧洲核子中心的LEP正式开始运行的五年之前,在LEP尚在建设中的时候,欧洲的科学家们就在考虑在LEP退役之后未来的事情了。在1984年的一次讨论会上,科学家提出了第一个利用LEP退役后的管道建造新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提议。

然而这个提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提案并得到批准,原因一是此时LEP还在建设阶段,距离它退役还为时尚早,二是在1987年,SSC获得了美国国会的批准。SSC的存在使得欧洲的计划失去了竞争优势,也让LHC是否有必要再被建造画上了一个问号。

然而在1993年SSC被宣告死亡之后,失去了美国的SSC的竞争,欧洲的LHC成为当年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有望解决包括寻找希格斯粒子等粒子物理学问题的对撞机。于是,在1994年,LHC的建设计划正式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批准。

2000年,LEP正式结束了它十多年的数据获取运行过程,并于2001年开始被完全拆除。而LEP所留下的位于地下一百米深的长达27公里的管道则被重新利用,用于安置LHC。2008年,LHC以及LHC上的实验被完全安置妥当。

在空中俯瞰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所在的位置以及LHC上的四个主要的实验

LHC除了本身占据的一条27公里长的管道,还有几个逐级加速的加速器环,更为复杂的结构使得它刷新了人类历史上所建造的最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仪器的记录,成为了一个极具科幻色彩的庞然巨物。LHC不但大,而且设计对撞能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4万亿电子伏特,相当于每一个质子都在几万亿伏的电压下被加速,远超了它的前辈LEP和美国的竞争者Tevatron。粒子在加速器内获得的能量能达到自身质量的近万倍,在加速器内奔流的速度仅比真空中的光速每秒慢3米。粒子们在加速器管道内如狂怒的奔兽一般,将在对撞点遇到的其他粒子撕得粉碎,而科学家们,则得以借此窥探粒子内部的奥秘。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加速器管道

然而LHC却是台难以被驯服的野兽机器,它的启动阶段充满了波折。2008年,LHC上超导高电流通过一段焊接不良的连接线时产生的电弧打穿了冷却设备的液态氦储存槽,冷却超导磁铁用的液态氦发生了严重的泄漏,高达6吨液态氦泄漏到隧道中,泄漏量达到液氮总量的约1/3。这使得整个27公里长的LHC不得不花一年时间进行维修和再度重启。

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启动阶段之后,LHC还是于2010年正式开始了物理数据的获取过程,而它也轻易地摘得了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最高能量的记录。

并且仅仅就在两年之后的2012年,它就发现了希格斯粒子。7月4日,在欧洲核子中心的主报告厅,发生了文章最开头的那一幕。

LHC上的两个实验“紧凑缪子线圈”CMS和“超环面仪器”ATLAS上捕捉到的两个希格斯粒子衰变到双光子的事件的重建

此时,标准模型的大厦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它所预测的所有基本粒子都已被找出。此刻距希格斯机制的提出,已经经过了48年。

在2012年7月4日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报告厅里,大厅前排坐满了为标准模型的建立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也曾年轻气盛,他们也曾锋芒毕露,但到了这一天,他们全都已是垂垂老者。他们为了这一天,等待得太久了。

而这一刻,也宣示着,欧洲开始了对撞机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绝对霸权。

本文经授权节选编辑自微信公众号“粲美集”《杨振宁的最后一个“对手”——希格斯物理的漫长过去与未来》一文。

 

 

 

【成语】:空中楼阁

【拼音】:kōng zhōng lóu gé

【解释】: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翻译:海边的蜃气形状象楼台;广阔的原野上所成云气象宫殿城阙。

【近义词】:虚无飘渺 一纸空文 蜃楼海市 象牙之塔 虚无缥缈 镜花水月 扑朔迷离

【反义词】:言之凿凿 脚踏实地

【例句】:他们的计划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因为它根本行不通。

【成语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是方圆百里最有钱的人。但是他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

有一次,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

成语“空中楼阁”便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没有基础的建筑在半空中的楼阁,人们常用它来讥讽那种不切合实际的主观空想,或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销售中的二八定律(fab销售法则)

下一篇:二胎概念股知乎(二胎概念股龙头一览)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