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郭广昌的前妻)

2023-06-19 19:49分类:解套方法 阅读:

 

 

做企业能走出来的,没有一个皮是不厚的。

 

 

复星,我想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复星创建于1992年,至今已发展成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家庭产业消费集团,旗下拥有多家知名企业。

 

郭广昌,正是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之一、现任董事长,用30年时间一手把复星带到了今天。

 

据报道,郭广昌出身于浙江东阳一个清苦的农民家庭,1977年高考恢复,他的父母给了他一个特权——不用拔猪草,认真读书就可以。

 

由此,郭广昌的路开始了。

 

每一家大型企业的崛起,都会伴随着创始人的传奇。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很多都是乘着时代的东风、倚着际遇的机缘。

 

但是,时代不会偏倚某个人,为什么是他们?

 

小编收集了郭广昌的演讲资料,整理出他对于不确定性、穿越周期、人才标准、企业管理和商业认知5个方面的见解,供学习借鉴。

 

当前,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很多人预期悲观,此时回看郭广昌的见解或许更有意义。

 

01

面对艰难的环境

问自己四个问题

 

前几年,虽然我们每年都说困难、“年年难过”,但实际上还是“年年过”。

 

但这个冬天,我感觉有些不一样。

 

尤其今年(2019年)很多企业家朋友都出了问题,而且不是小企业,有些企业很不错,甚至是上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我就在想,到底怎么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说我们要改变自己,那我们改变了多少呢?

 

所以我对现在经济的看法是:

 

第一,经济的确会很困难,这个冬天会非常冷。

 

第二,世界上要有一个救世主,就是市场;而在市场里,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作为我们自己,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反省、是扪心自问。我觉得现在我们必须认真想想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前五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

 

以下这四个问题,是这几年我自己一直在扪心自问的。

 

第一问: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客户身上?在了解自己的产品上?在提升产品服务上?

 

每个董事长,首先应该是自己公司的首席产品体验官。

 

产品好不好,客户满意不满意?我们自己应该是最了解的。

 

但这种了解绝不能依靠你的喜好和直觉,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跟客户去沟通。

 

尤其产品销量不好,市场上又有很多竞争的时候,你就特别需要更用心地体会产品。

 

现在,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研究产品。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基本认为要造好产品,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做平台,但是能做成像阿里、腾讯这样大平台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第二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怎么做好产品。

 

但如果做产品,我必须要强调一点:

 

我们一定要做精品,一定要千锤百炼,一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问: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钱在研发上?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新的业态上?

 

我相信,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移动互联网。

 

但我想问:我们的制造企业,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移动互联网吗?移动互联网只是在淘宝上卖东西吗?

 

马校长已经把阿里这家互联网企业做得这么好,但他还是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线下商业、实体制造。

 

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取得了成绩,就不学习了。永远只有比别人学得更快,我们才能比别人走得更好、更远。

 

现在客户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科技研发能快速转化为成果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进步、市场逻辑的进步,逼着我们要不断学习。

 

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视科技研发和创新。

 

我们很多出问题的企业,虽然他们的公司已经很大,但总体感觉他们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还是同质化、低科技含量的产品,而且他们以前一直是靠低毛利来不断扩大销量。

 

但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很可能你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直接就是库存。所以,现在尤其要用科技创新来引领。

 

第三问: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组织升级和人才培养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轻人身上?我们有没有在90后、00后身上学到了什么?

 

组织、人才,绝对是一家企业最核心的资产。

 

因为所有的事都需要对的人去实现,而且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组织需要不断升级,企业的人才要不断换仓。

 

我们一定要吸收具备高能级、更在状态、更渴望成功的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团队,但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团队的升级上?

 

我举个例子。

 

复星的狼队这个赛季从英冠踢到了英超。但我突然发觉,英冠虽然踢得好,但是到英超以后,却碰到了很多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英超要求我们球员的素质和英冠是不一样的。

 

现在中国经济不管跟美国发生什么,都是一个比较长期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解决,中国经济已经在参与全球竞争了,客观上我们已经在踢“世界杯”了。

 

这个时候,你的人才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不出问题不是很奇怪吗?

 

第四问:最后,我们还要扪心自问,我们愿意不愿意慢下来,去做点慢的事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速度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什么都发展得很快。这让我们已经习惯了快。

 

比如我们看到马校长用十几年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巨无霸企业,大家都很想去复制他成功的路径。

 

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马云,谁都像他一样,这个世界还了得?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该做什么,你有没有沉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

 

我们很多企业,我对他们做事的风格有一种感觉,就是All in,就是“赌”。这个“赌”不是说去赌场,而是说做企业很有“赌”性。

 

之前的40年,因为整个市场在发展,一俊遮百丑,你很大概率赌成功了。但你千万不能把经济的大势当作你自己的能力,如果市场不好了,会怎么样?All in一下会很爽,但之后呢?

 

我相信我们真的要沉下心,做对的事情,做难的事情,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情。

 

02

如何穿越周期?

 

从1992年创业开始,复星一路走过来也快30年了,中间我们也经历了很多个中国的经济周期、世界的经济周期。

 

所以一路走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有那么多周期,有那么多问题,人会疲劳,技术会落后,市场会变化,如何穿越?如何让一个企业更好地去成长?

 

其实所谓周期的话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的,宏观的东西你只能去应对,你改变不了。你不能说我要改变股票市场,我要去改变产业政策,这是你做不到的。

 

我们能变的是什么?你能变的是自己——也就是企业周期。

 

企业周期后面是人的周期,你是不是还处于企业家该有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对外的东西你只能去应对,对内你要把自己变得更强。

 

任何一个企业都活在周期当中,这个有时候我们会忘了这一点,就像一个股市到了6000点的时候,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巴菲特,都可以总结出来我该怎么去投资。

 

但是等股市跌到2000点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是政策不好、别人的问题。但其实,这种周期的变化都是正常的变化,我们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

 

1.逆周期——顺势而为

 

怎么去应对周期?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学会逆周期。

 

虽然别人眼中,逆周期是不正常的,就像别人都不感冒,你却感冒了,但其实逆周期不过是顺势而为、顺常识而为。

 

有时候会感冒的人,才会更加懂得在天冷的时候加一条围巾、套一个外套。而往往自以为比别人健康的人,可能连体检都不做,却在大病面前束手无策。

 

比如在面对宏观经济周期上,复星有句话叫“站在价值的地板上,与周期共舞”,就是你永远别忘了你其实是在地板上,你要脚踏实地,你不要看到别人飞的时候你也飞起来。

 

马云能飞到云端去,你也能飞上去吗?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你还是脚踏实地去做,不要别人想什么你也要什么。

 

更重要的是你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当中,你怎么样在寒冬没到来之前早做准备?

 

在这点上,当这个世界真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你说我要改变,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逆周期的关键事情是你每天一点一滴怎么去做?你每天是不是为未来做了准备?

 

马云给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我对十年内能成功的事情,兴趣不大”。那是七八年前跟我说的,我当时觉得他好狂,后来想想有道理。

 

其实是这样的,一个月能成功的事情,大家都能做;一年能成功的事情,做的人会少一些;要五年才能成功的事情,愿意做的人就更少了;如果做一个事情要十年才能成功,基本上就没人跟你竞争了。

 

所以你到底要跟谁去竞争?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最最重要的。

 

2.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

 

在复星,我经常要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这样你才能穿越周期,这样才没人跟你竞争。

 

否则谁都能做的事情,你说你做得比较好,比别人好,我看很难,因为绝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的,而中国的竞争又特别的激烈,只要你想做的别人都可以做。

 

你这里开个店,做好了,对面马上又开一个出来跟你竞争。

 

虽然看上去时代变化很快,但是背后其实是一个细活、精活、需要长期积累的活的时代。

 

所以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科技创新。我们今天还能够在竞争中有优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技术、靠的是创新。

 

就像冬天很冷,你说你很勇敢、很拼命,但其实光靠练太极拳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有过冬的棉袄、过冬的装备。

 

3.活得更久才能活得更好

 

穿越周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穿越资本的周期。

 

我们做企业的很清楚一点,就是你的现金流、你的资本就像你的血液一样,如果被抽干了,这个企业也就死了。所以我们想要活得更久,就必须要顺应资本的周期。

 

顺应资本的周期,并不是说让我们去追逐资本。资本是为产业服务的,只是在有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不借力资本的力量把我们的产业发展得更好呢?

 

当然我一直跟大家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你穿过周期了,你发现你竟然在领先了,原来竞争对手在过程中已经死掉了一大半。

 

所以要活着,怎么活着?

 

比如在融资这个方面,复星就拥有在全球资本市场上通过债券发行、IPO等多种方式融资的能力。

 

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多点现金,多个渠道,多种融资的方式。

 

这在围棋上来讲叫多个眼,多个眼你就可能多口气,你就比别人多活一天,多活一天你就比别人多点竞争的能力。

 

所以有时候不要只想到跑得更快,而要想到活得更长。

 

有一句经常讲的话,就是“新司机越开越快,老司机越开越慢”。新司机刚开始开车,很喜欢开快车。

 

但是大家必须知道,车开太快了都要翻车的。所以我从来不羡慕那些通过高负债实现快发展的企业,他们看上去势不可挡,但真的是“勇气可嘉”。

 

但是我们也时刻提醒自己,老司机也不能开太慢,不能停下脚步。

 

我们还是要关注新的变化、新的业态,我们还是要做好穿越周期的准备。因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03

人才,拥有怎样的品质?

 

二十五年走过来,我深刻地明白要实现多个目标真的不容易。

 

如果不是精英组织,一定没法成功。

 

所以,复星从来都是要打造一个精英组织。

 

复星眼中精英的标准,我想可以用“0.01”来概括,即:

 

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能够比最快的人还要快0.01的人;


我们希望找到那些比别人在学习上更强0.01的人;

 

我们更愿意雇佣那些能够比别人多积累0.01的人。

 

这些年里,复星是怎么用人的?

 

如果要我来做一个小结的话,我对人才的看法可能有下面几个方面:

 

1.企业家精神

 

在复星,我一直强调每一个人都要有“企业家精神”,何谓“企业家精神”?

 

具体来说,就是你在公司工作,要充满工作的激情。

 

能够主动对接复星生态系统内的各种资源,不断地创新、创造,不断去学习思考,遇到问题能创造性地想办法解决,每天为此而努力。

 

怎么理解它?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个球队,我们每个团队成员,都要保持踢球的状态,不能懈怠。

 

如果有人不在状态,可能就会失球,球队想要赢球就没那么容易了。

 

2.学习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不足,大多数人的智商和情商都差不多,但慢慢差别就出来了,差在哪里?看你会不会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我一直说,复星唯一提倡的就是学习,要比别人学得更快,懂得更多。

 

学习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一个壁垒,是和别人竞争的最最重要的壁垒。

 

我是学哲学的,也不懂怎么做经营,这些年就是一句话:

 

边学边做,不断否定自己,看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3.不为经验所困

 

一般来说,有经验的员工在公司比较受欢迎。

 

但对于经验,其实也要辩证地看。

 

经验丰富的人做事情可能会得心应手,但多年来形成了固定的工作习惯,思维模式也会相对固化,改变起来会比较难。

 

我担心这样的人反而容易为经验所困,在经验里走不出来,很难利用公司的资源去做对的、难的和大的事情。

 

有一种员工,就是所谓的“大白象”:

 

有一定年龄,经验也很丰富,工作中也没什么错,但没有创新力,没有工作热情,也不愿意再提高了。

 

如何避免?还是不断学习。

 

有些年纪大一点的员工,仍然保持着好的工作状态和事业的进取心,愿意不断学习,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而对年轻人来说,他可能经验不足,但如果能够不断学习和思考,努力拓展自己的边界,这样的年轻人是我所喜欢的。

 

4.不喜欢一直跳槽的人

 

一个人对工作如果没有耐心,不敢坚持,不去做、不去积累,就做不成事情。

 

我最不喜欢一直跳槽的人。

 

工作上没有定力,总是觉得现在的平台不好,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别人、别的公司更好。

 

他工作做得不好,从来不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总是把原因归结于他人,归结于公司给他的空间不够。

 

实际上每个公司都存在一些问题,发现问题是很容易的,抱怨和离开也是容易的,真正考验人的是直面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走了之。

 

5.鼓励一定程度的竞争

 

我经营公司强调一个“灰度”的概念。

 

企业管理有灰度,各个业务团队之间的业务边界不是完全清晰,有一定灰度;新业务的发展,边界也往往不是很清楚。

 

把每个人的职责界定的一清二楚,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一样工作,在这个年代是行不通的。

 

团队当中的每个人最好能保持一种适度竞争的状态。

 

例如我们同一领域的投资团队会有几支,大家各自寻找最好的路径切入。许多好的投资、创新的好产品,都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从内部灰度竞争中迸发出来的。

 

另外,你想在哪里投资,就一定要去到那里,去呼吸那里的空气,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和他们交谈,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种感觉可能是你在办公室里读1万遍报纸都得不到的。

 

我在经营公司的时候就说,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也不会有非常明确的边界。

 

如果你到复星来,老是问“你要我做什么,我要怎么做”,等着我来安排工作,那你就来错了地方。

 

应该是你加入一个公司,想利用这个公司的资源做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

 

6.结果导向

 

说一千道一万,你在公司是否做出了成绩,这是唯一的标准,也是终极的标准。过程重要,但结果更重要。

 

每个人都在工作中,都要对结果负责。

 

复星有KPI,但我并不主张僵化的KPI考核。

 

我在公司鼓励大家,专注做事,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充分利用公司的平台和资源,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做事,做大的事情。

 

要耐得住寂寞,每天进步一点点,追求长期的结果,为公司、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那些专注做事、有情怀、做出成绩的员工,一定要积极认可,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

 

04

管理者要有哪些关键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外部的环境一直在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不管风从哪里来,都有能力把它变成一种动力。

 

这需要掌舵人有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对抗的智慧,也是一个组织和团队的最核心的领导力。

 

对于组织和团队而言,无论是面对顺风还是逆风,有一些能力和内功是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充分重视,并且重点花时间打造的。

 

1.前瞻性的预判力

 

首先对于各位掌舵人来说,预判力非常重要。

 

不是说要大家都能料事如神,但是作为领导者你要能及时捕捉到到事情表面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影响,你要对潜在的危机能有所察觉。

 

做企业的人,对于周期、对于行业、包括对于危机,一定要能够有快人0.01s的预判。

 

从宏观上来说,你要对于大的经济周期、产业/技术周期以及资本周期有一个预判。

 

当然你本身不能改变宏观周期的走向,但通过预判,你可以调整自己企业的内部周期,顺势而为。

 

以2020年的疫情为例,尽管我们并没有预料到它的发生,但在疫情后通过成立战时指挥部,充分了解全球疫情动态。

 

我们尽力做到对于疫情发展的节奏和关键节点能有一个预判。

 

这帮助我们在抗疫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布局。

 

无论是在全球物资调配,还是参与疫苗的合作,以及疫后复工复产和重振方面都能够提前布局,确保企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2.敢于担当的决策力

 

其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决策力。

 

很多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企业家必须有魄力、有担当,要能果断决策。

 

快速的决策背后可能会承担更多风险,所以果断的决策背后是深厚的产业认知和Know How。

 

3.知行合一的行动力

 

决策力之外,这么些年我做企业还有一个体会,就是要知行合一。

 

很多人觉得“知”很重要,但从商业实践来说,没有纯粹的“知”,你不去做都是“伪知”。你去做了,做通了才是“真知”。

 

比如我们的复星医药,一开始还是做仿制药为主,但是在12年以前,我们通过对于大周期的预判,认为公司要转型,我们要成为以创新药为主的科创型大健康平台。

 

转型的过程并不轻松,我们一步步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2年后我们终于取得了回报。所以在投资未来的过程中,“行”比“知”更重要。

 

4.善于用人的组织力

 

最后一点还是回到人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至少花50%的时间要花在“人”上,人用好了,事才能做好。

 

就和足球一样,最好的教练不一定是最出色的球员,但一定是最善于用人的管理者。

 

对我来说,用人最重要。

 

怎么样组建出一个懂业务、能打仗的CXO“首发阵容”,怎么样把我们的全球合伙人去排兵布阵,是我的核心工作。

 

而优秀的合伙人必须是一个好的“帅才”,所以我现在对于全球合伙人的考核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合伙人、管理更多的合伙人。

 

一个球队可以走多远,一个企业可以有怎样的发展,最关键的并不是看队内最优秀的一个人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个团队的实力。

 

05

管理者要有哪些关键能力?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行为会违反商业的常识?

 

坦白说,做企业的人往往都很聪明,尤其企业做得越大,越不可能在技巧性的事上犯错。可为什么还是每年都有企业出现问题?

 

我发现,大多数的错误是因为违反了商业的常识。

 

1.商业的常识有哪些?

 

商业的常识,是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应当理解和具备的基本知识,这一切都基于最基本的商业规律。

 

比如做企业肯定要盈利。但有些人总觉得:盈利不重要,要先烧钱;当把所有的竞争对手都烧死之后,市场就全是我的了,自然能赚钱。大家想想,现在还可能有垄断吗?

 

再比如做企业是要控制负债的。但有些企业就是觉得要多点负债,负债越多人家越怕我,信奉所谓的“大而不倒”。

 

还有,我们说要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商业的常识。但永远有不少人热衷于各种开会、聚会,却很少把时间花在客户身上。

 

我们还说好产品是造出来的。可有些人这几年销售不行,总觉得是电商的原因让渠道的竞争变激烈了,都是别人的问题,可从没想过是不是自己的产品不好、过时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商业常识:我们要有未来,就要对未来投资。

 

所以,我们除了当期的利润,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要。

 

2.为什么我们很难去坚持常识?

 

看起来非常清楚、非常简单的事,为什么我们很难去坚持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感觉的确有一些非常清楚的原因。

 

① 人性永远存在着弱点

 

比如说投资,当股市到五六千点的时候,按理说应该更谨慎一些,但往往我们会特别贪婪,觉得还能到一万点。

 

但当股市在两三千点的时候,虽然我们可能还在亏钱,但其实投资的价值已经出现了,我们该勇敢一点,可往往大家反而非常恐惧。

 

我们身边总是有太多的诱惑,让我们贪婪;也有太多负面的事,让我们过分恐惧。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而我们总是要和这些弱点做斗争。

 

② 每个人对自我的判断、预期

 

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过分的自信。

 

因为改革开放40年,有些人每次都在“赌”,还每次都“赌”对了。

 

所以他就会觉得,凭什么这次我会错?

 

但是这个世界已经变化了,原先的那套已经不灵了,如果还继续“赌”下去,每次都All in(全押),你能不输光吗?

 

还有一些人截然相反,是过度地不自信。

 

本来他们是那种过度自信的人,但互联网一来,马上被打趴下了,就觉得马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信什么。这样就会违反常识去做很多事。

 

③ 当然还有些情况,就是单纯觉得累了

 

有些人干了20年、30年已经累了,开始懈怠、懒惰了,就开始找一批很有经验或者学历很高的人,所谓的接班人或者空降部队。

 

其实,这只是为自己的不作为、想偷懒找了一个借口而已。

 

3.怎么避免这些人性的弱点?避免犯常识的错误?

 

往往商业的成功,在找到对的方向之后,我们只要坚持紧紧围绕商业的常识去做该做的事情,每天一点点地去努力就可以了,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东西。

 

但具体到怎么避免这些人性的弱点?避免犯常识的错误?

 

在这方面,我也有些想法。

 

① 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我相信,任何一个取得商业成功的人,都有很好的商业直觉,能敏感的感觉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商业的模式应该往哪里走。

 

但是,我们的直觉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真。所以光有直觉是不够的,直觉的背后应该有一套完善的商业逻辑。

 

很多时候,我们会重直觉而轻商业逻辑,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弱点。

 

但是,当我们获得了直觉和逻辑的统一、平衡,还要知道此时此刻的给定条件是什么?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在给定条件下来实现目标的。这包括我们自己有什么禀赋,以及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所以,商业的直觉、逻辑和外部的给定条件,是我们缺一不可的增长因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制定出属于自己的战略规划。

 

但我们也要知道,战略规划不是越多越好、越强越好、越快越好、越漂亮越好,还是要符合自己的定位。

 

你要把它落实到组织、人才、文化等等,一步一步的做,这样才不会偏离你的常识,才能把你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② 技巧性的手段

 

还有一些技巧性的手段,尽量避免违反常识的发生。

 

第一,我们应该设立更合适的绩效指标。

 

曾经有一家海外企业的业务发展的一直不好,经过我们复盘,发现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主要考核指标只有“销售额”,所以管理团队就拼命地扩大销售额,不管利润、技术、人才等等其他的。

 

这是不行的,所以复星现在的考核,“利润+科研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如果只是利润很高,科研投入下来了,那考核还是不合格。

 

第二,要注重企业内部的灰度,鼓励内部的竞合。

 

很多企业,尤其是企业大了之后,信息传递一定是失真、不全面的,这就很容易违反商业常识。

 

所以我们鼓励灰度存在,鼓励内部竞合,就是打破信息层层传递、汇报的低效,实现内部信息的透明化和资源利用的最高效。

 

第三,要经常复盘,尤其要重视对失败案例的复盘。

 

人性的弱点总是喜欢听好消息,但去看那些血淋淋、失败的东西,才是让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我们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在流血,逼迫自己知道弱点在哪里。

 

 

 


 

“新欢”抵“旧爱”?

作者 | 苏影

编辑丨卢泳志

来源 | 野马财经

 

郭广昌“复星系”和南钢股份(600282.SH)的故事终于迎来完结篇。

3月14日,复星国际(0656.HK)公告称,其附属公司复星高科、复星产投及复星工发(合称:卖方)已于当日和沙钢集团、沙钢投资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售出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简称:南京钢联)60%股权,总价135.8亿元。

其中,因南钢钢联共直接、间接持有南钢股份59.1%股权,郭广昌为南钢股份实际控制人。出售事项完成后,郭广昌的“复星系”将和南钢股份正式“分手”。

来源:Wind数据

 

南钢股份介绍,此次股权转让还需满足几个先决条件,包括南京钢联股东南钢集团放弃优先受让权、公司持有的万盛股份(603010.SH)全部股份转让予复星高科、通过国家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审查等。

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该起交易中三位主角的反馈则各不相同。3月15日,复星国际报收6.36港元/股,涨幅2.25%;南钢股份报收3.91元股,跌幅2.49%;万盛股份的收盘价为13.26元/股,涨幅5.57%。

20年“姻缘”曲终人散?

 

复星集团始创于1992年,旗下共有五大业务板块,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和蜂巢城市。此次出售的南钢股份正是其智造板块的核心资产之一。

提起郭广昌和钢铁产业的渊源,这其中离不开另一位“钢铁大王”——建龙集团张志祥的身影。

郭广昌和张志祥同为浙江老乡,据《财富》介绍,两人的相识有一个老套的流行版本:因为参加同一个会议,在旅馆偶遇,一见如故。不过,这个版本似乎与张志祥的记忆不符,“是郭广昌来找我的。”张志祥说。

2000年,郭广昌出手3.5亿元投资张志祥的唐山建龙,这是郭广昌首次涉猎钢铁行业。张志祥后来介绍,当时这笔投资收益不错,“不到两年,他投的钱就都挣回来了。”

这似乎也为郭广昌深耕钢铁领域奠定了基础。两年后,2003年4月9日,沪深股市首例要约收购横空出世,南钢集团与复星集团、复星产投和上海广信宣布联合组建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对南钢股份启动要约收购。其中,郭广昌的“复星系”以16.5亿元注入南钢联合,持股60%,对南钢股份实现间接控股。

2010年10月,南钢股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实现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控股股东变更为开篇提到的南京钢联。

南钢股份为郭广昌贡献了不少收益,2003年,其归母净利润为5.23亿元,2021年,增至40.91亿元,虽然期间有3年亏损,但整体业绩仍呈增长趋势。

截至2022年6月末,包括南钢股份在内,复星国际智造板块的收入为51.27亿元,同比增长43.6%;归母净利润为10.41亿元,同比下降36.1%。而利润下降是受报告期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南钢股份等企业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来源:复星国际半年报

 

不过,整体来看,智造板块依然是郭广昌旗下复星国际重要利润来源。2022年半年报中,智造板块贡献的利润仅次于富足板块,在总板块利润中占比达38.2%。

复星国际同期表示,南钢股份通过多年来持续投资发展长材特钢和高端中厚板产品,奠定了在新能源、油气装备、船舶与海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桥梁等领域的优势。

此外,2022年5月,南钢股份还获得首张国内钢铁行业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表示将持续进行环保减排和节能降耗的投资与技术升级,力求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保持行业领先。

如此看来,在2022年中期之前,郭广昌依然对南钢股份寄予了不小的期待。但中报披露仅1个月后,这宗持续了19年的姻缘,却率先在市场中传出了别离的消息。

再至今年3月14日,随着股权转让协议的签订,复星国际和南钢股份的故事真的将迎来大结局。

对于郭广昌此次出售,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曾表示,郭广昌的出售行为,说明公司的发展战略发生了变化,此举可能是其为了逐渐聚焦智能制造业务,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则认为,复星国际或许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下遭遇了流动性压力,从而迫使复星不得不优先出让一些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和非核心业务来救急。

回收“新欢”控制权

正如前文所述,此次“复星系”若想成功出售南钢股份,还需满足几项先决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先完成万盛股份的股权收购。

因此,就在南钢股份与复星国际好聚好散的同一天,前者还同步与复星高科签订了新转让协议,由复星高科出面购买其持有万盛股份全部股权,总价款26.5亿元。

事实上,相比于携手20年的南钢股份,“复星系”和万盛股份的姻缘明显更短,二者首次交往发生在2年前。

那时的“复星系”正是热衷于在市场“买买买”的阶段,2020年12月,郭广昌刚刚通过旗下豫园股份(600655.SH)以45.3亿元拍下沱牌舍得集团70%的股权,从而间接控股舍得酒业(600702.SH)。一个月后,他的目光又瞄向了A股化工集团万盛股份。

2021年1月,郭广昌通过南钢股份正式出手。当时,南钢股份一方面宣布将受让万盛股份控股股东万盛投资持有的14.42%股权,另一方面又提出将认购万盛股份非公开发行的 7700 万股股份(后认购数量调整为1亿股)。

而两项计划完成后,南钢股份在上市公司持股将比涨至29.98%,一跃升至第一大股东。

来源:南钢股份公告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2022年4月,“复星系”的入主计划成功实现,南钢股份合先后拿下万盛股份29.56%股份,成为其新控股股东,郭广昌也顺势成为上市公司新实际控制人。

在此背景下,此次围绕万盛股份的股权转让,也可以理解为复星系”成员企业间的内部腾挪。

对此,万盛股份认为,上述交易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本次转让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南钢股份变更为复星高科,但上述变更未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交易完成后,将有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并将进一步加强公司与复星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公司现有优势,有利于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万盛股份”缘何被留下?

万盛股份的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临海市江南助剂厂,2014年10月闯关A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经过28年的发展,万盛股份如今拥有阻燃剂、功能日化添加剂、胺助剂、催化剂、涂料助剂五大产品系,且在磷系阻燃剂领域成绩显著,已经做到全球同类产品的龙头地位。

阻燃剂日常应用和汽车、电子电器、网络通信设备、建筑等行业相关,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充电桩充电枪外壳、电子配套设备等均有采用工程塑料,进而催生了工程塑料阻燃剂的需求量;此外,在降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可燃性方面,阻燃剂也能够发挥作用,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来源:腾讯公共图库

从“复星系”最近几年的投资脚步来看,新能源产业正是其重点发力领域之一。

早在2018年7月,复星国际就宣布携手捷威动力,布局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

当时,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复星非常看好新能源行业长期发展机会,看好捷威动力在三元电池很好的产品性能。我们将积极推动复星生态系统内的资源与捷威对接,积极为企业赋能,持续夯实捷威的综合实力,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此后,依托捷威动力,复星与蜂巢能源合资组建动力电池公司、与奇瑞新能源签署战略协议,在行业上下游动作不断。

时间来到2022年6月,复星创富旗下的天使基金还投资了新能源汽车芯片厂商英弗耐思。2023年2月,复星商社还与新能源充电综合服务商车电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复星集团官微显示,当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多个核心环节,复星创富均有投资布局,资涵盖辅助/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融合感知、智能座舱、线控底盘、汽车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来源:罐头图库

复星集团高级副总裁、复星锐正董事长金华龙也曾表示,2022年,复星锐正将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链,调动复星全球化产业资源赋能被投企业,增进产业协同,助推创新驱动型的产品、服务在丰富的产业场景落地,助力国家“30·60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在此背景下,“复星系”内部腾挪万盛股份的行为,似乎也可以视为复星在构筑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因南钢股份曾于2022年4月参与万盛股份股权认购,其持有的17.69%的股权目前正处限售阶段,2023年10月才可解除。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复星系”内部转让万盛股份,也可能是担心审批过程出现问题。

柏文喜表示,在此次双方交易过程中,维持万盛股份实际控制人不变而将南钢联持有股份转给复星高科,以此作为此笔交易的先决条件,可以理解是为规避因股权限售而出现的审批难题。

不过,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则认为,上市公司股份限售并不是障碍,因为可以通过相关责任义务的转移来进行解决。

沈萌分析,将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给集团,主要还是属于复星集团资产组合的调整,此次主要是剥离钢铁资产,不涉及其他业务。而上市公司仍属于复星集团的主要投资方向,并具有较强的成长潜力。

您看好复星集团的新能源布局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聊一聊。

 

↑关注弥达斯,喂饱好奇心

称病引退看上去是最体面的方式,也往往意味着真正的原因不可言说。

15年前梁信军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5个人,都在高速公路上走,现在5个车道的速度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的车子出了毛病,明显慢下来,你总不能始终在快车道上占着。在复星,只有永恒的企业利益,没有永恒的个人关系。”

但他大概不会想到,15年后,作为复星2号人物,自己真的会跟不上队伍,彻底退出复星集团的管理层,成为继谈剑、范伟之后离开的第三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复星集团的创立发展,确实被外界视为华纳兄弟式的创业故事。复旦校友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谈剑,共同打造了一家颇具传奇的投资控股型公司,如今它坐拥近5000亿资产,俨然资本巨鳄。

3月28日晚间,梁信军深夜发布辞职公开信,宣告自己的离开,而郭广昌也同步推出公开信,详解二人25年合作情谊,看上去颇为坦诚,亦不乏反省和自责,然而字里行间,信息量极大,细品之下,你会知道,这绝非一时兴起的选择。

3月29日,香港业绩发布会结束后,有媒体问及郭广昌,如果梁信军身体养好后,想创办一家投资公司,是否会支持,郭广昌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们今天就不谈他了,历史的车轮.....基于未来预期的事情,我们不排斥一切可能性。”

真的只是身体原因?

有知情人士称,梁的退出“确实是身体原因,近期一直呆在美国养病”。

“动过手术,恢复情况不是很乐观。工作上是有些不同意见,但这么多年了,不是主要原因。股份仍保留,没实质退出。”

“复星这二年变化很大,压力也很大。现在70、80后全面接班,未来很多老人还会陆续退出。这是好事,但也会有遗憾的地方。”

言语之间似乎另有所指。

众所周知,2015年复星集团头号人物郭广昌曾经由于某种原因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当时,外界对复星集团的命运表示担忧。梁信军充当了发言人,他表示“复星在公司结构上一直良好,管理团队既有创始人也有经营投资家,决策团队和高管团队分工明确,有20年的磨合。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请假而受到干扰,我2011年、2012年也有个把月的休假,没有对复星造成任何影响。”

腾讯财经报道称,从多个信源获知,梁信军并未患重病。在回应梁信军辞职是否因为不和,以及梁是否要出去自立门户,郭广昌答腾讯财经说,不要听信谣言。

亦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49岁的梁信军只是想要调养身体,完全可以请上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假期,退一步说,也可以在公司谋一个闲职,比如战略顾问之类的,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又何必如此一刀两断?

二号人物不容易?

郭广昌在公开信中表示,在公司,他对别人还算比较客气;但对信军,这二十几年他一直没有客气过,该说就说、该批评就批评。

“当时我觉得肯定我是对的;但其实也未必尽然。这样的二把手,信军得需多少的容忍、多大的艰难调整,才能接受和面对当着大家的这种批评,换成我一定没有他这样的隐忍。实在太多的抱歉,太不容易了。”

郭广昌把这种差异化对待归结于二十五年的兄弟情谊,但梁信军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结合之前“工作上有些不同意见”的说法,不免令人猜测两人是否在战略理念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或者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已经生出间隙。

如果不算郭广昌的前妻谈剑,复星创业五人组中第一个离开的是范伟。

在度过创业掘金期后,范伟负责复星旗下地产业务,2013年5月复星国际发布公告,范伟以健康原因辞去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总裁等职务。

彼时,关于范伟的离开,市场上也有诸多猜测,亦有不少风言风语,只是复星系庞大的公关能力,让该事件并未发酵。然而,不少观察人士已经敏锐的意识到,在快速奔跑的道路上,郭广昌和他这几个亲密战友的关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

对于四个人的特点,郭广昌曾表示,汪与范在细节处理上的能力,正好补足了他和梁信军的不足。因此,在2009年后,汪群斌、范伟曾相继被任命为复星国际总裁和联席总裁,负责集团内部的管理优化。梁信军也曾表示,我们5个人就像5根手指,哪根也少不得,攥紧就是一个拳头。汪群斌如此描述其中4个男人的关系:“郭广昌掌握大局;梁信军主管对外(政府、投资者)沟通,抓投资项目;我内部管理比较多;范伟一方面侧重于地产业,一方面也主要掌管内部事务。”若按足球场上的划分,汪形容,梁信军是前锋;他和范伟偏中后卫;郭广昌是中场,队长。

在3月28日的公开信中,曾经的四兄弟之一范伟,被称为“等创始人”,不论郭广昌还是梁信军,对于创始人人团队的描述主要提及郭、梁、汪三人。

“关系解除是很自然的事”

“在2016年,我个人尤其觉得有一种深深的不安之感”,郭广昌致股东信如此描述自己在复星发展过程中的心态,他还用了四个成语来形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兢兢业业”。

相比之下,创始合伙人的离去可能带来的震荡,郭广昌显然乐观的多。“企业就像一个球队,我们不断要去赢,这个球队总是有些球员需要休息,总要有新的球员补充进来,总是让36岁的球员去踢球,是不行的。复星会一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球队。”

和梁信军同日辞职的,还有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丁国其,据说他的去向是创业。与此同时,复星火速提拔执行董事陈启宇和徐晓亮担任复星集团联席总裁,这俩人一个在复星工作23年,一个工作20年,并不比梁信军的25年短多少时间。

也许正如郭广昌在公开信中反思梁信军的离开时说,“是不是就像爬山,有时候我没有顾及大家是否疲惫,却一直望着更高的山峰,心里总想着跟大家一起往前走。但其实,可能我们队伍里面已经有同伴需要喘口气,需要休息了。”

“现在,我们有一大批更加年轻、专业、有全球视野、同样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同学涌现出来,在各个层级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是复星最最重要的资产,也是复星能持续向前走的动力源泉。”

如此一系列表态就更加耐人寻味,透露出郭广昌对于集团管理团队活力方面的强烈追求。而梁信军或许是因为不能适应这轮调整而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腾讯财经对郭广昌的采访过程中,他回应关于全球合伙人的选择和退出的话题时表示,选择全球合伙人要看文化+业绩,退出则有可能是身体问题,也可能是兴趣的转移,想要花更多时间在家庭上,也可能是业绩跟不上复星的步伐。

或许,20多年能够合作,郭广昌和梁信军本质上就是互相需要。在2002年《中国企业家》采访梁信军的一篇文章中,梁提到,不要以为我们几个一起创业就是因为我们几个关系好,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之所以能够合作创业是因为以前共事了很长时间

曾经有记者问及梁信军企业前景和兄弟情谊,他的态度是:“我不需要对一个人的一辈子负责,他也不要对我有这么高的期望值,到有一天你的能力确实跟不上了,关系解除是很自然的事。”

现在,“自然的事”成为现实。

本文为弥达斯原创,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否则禁止转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从古时候到现在,这个偏见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他们觉得在未来有成就的必定是家世显赫的人,这类人通常没有什么烦恼,他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上面,而家庭出身不好的人从小就要为吃饭的问题发愁,更别说有自己的事业了,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有一句话在中国经常被用到,就是"寒门出贵子"。

这样的一句话也说明就算家庭出身不好,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奋斗的,他们同样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明天。有的时候,出身寒门的人会比平常人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因为他们知道努力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如今的21世纪,家庭因素对个人的成长正在不断的下降,在评价一个人都时候,大都是以这个人的能力来评论的,而非他的家庭因素。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要有能力,而且也要能抓住机遇。

 

穷苦家庭出身 考入复旦大学

 

有人就会怀疑,说哪有两个因素都具备的人呢?这种人当然是存在,今天的主人公便是如此,他不仅仅有努力拼搏的精神,而且还有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他本身的努力加之机会的来临,就让他在几年内的时间中,从身价4亿跃升到了身价400亿的宝座,一举成为上海首富,他就是郭广昌。

郭广昌在1967年出身于浙江东阳市的一个乡村里。在他小的时候,他们的家庭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的爸爸是石匠,妈妈只是家庭妇女,就是在家里干干农活之类的。懂事的郭广昌知道父母不容易,所以他就经常帮父亲磨石头、帮母亲种菜。

虽然郭广昌一直在帮家里人干活,但这对他的学习没有丝毫影响,他的成绩一直位于班级前列,是班里妥妥的学霸。后来郭广昌因为一些原因而辍学了,在这期间他依然不忘学习,继续着自己的学业。在1977年高考恢复的时候,郭广昌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校园,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校园生活。

在郭广昌14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在工作期间发生了意外,在操作机器的时候不小心致使胳膊残疾了。爸爸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又加重了家庭的负担。郭广昌初中毕业后就想上高中,但由于爸爸的事情,家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

父母亲都想让他读中专,但郭广昌没有听父母的建议,他自己一个人去上了高中,在高中读书期间他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就算这样他也一直相信自己会成功,就这样,在1985年的时候,他考上了复旦大学。

放弃铁饭碗,决定下海创业

到复旦上大学的他,面临着选择专业的难题。在经过很多次的思考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哲学。这个专业看上去跟他的经商没有半毛钱关系。实则不然,通过哲学的学习,他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可以分析人性和社会,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之际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了。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最好的安排呀,这个工作令多少人羡慕和眼红,在大家眼里这就是"铁饭碗"。

留校任教的郭广昌想要挣更多的钱,因为他的工作实际上是比较轻松的,教学任务也很少,因此他就想借这个机会来挣钱。接着他就开始在学校外面做起了兼职工作,慢慢地,这件事情被学校知道了,学校认为这个行为非常不好,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望,所以就对郭广昌进行了批评教育。在这件事情之后,郭广昌做了一个决定,他决定下海经商。

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他想要去闯荡一下。在1992年的时候,他就下海了。他拿着仅有的3万块存款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公司,过上了每天发传单、吃泡面、睡地下室的生活。

爱情事业双丰收

就这样,郭广昌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足足有一百多万。他用第一桶金扩大了自己公司的规模,新公司还有房地产和生物制药。之后郭广昌就不断的接到订单,从100万,到500万,再到1000万,甚至是一亿。1988年的时候,郭广昌的公司成功上市了。而在六年后,他成功跻身至上海首富。

郭广昌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他的婚姻究竟如何呢?他结过两次婚,他的前妻是科学家谈家桢的孙女,那时候郭广昌还是一个穷书生。后来两个人因为一些原因而离婚了。离婚后他与现任妻子结婚了,现在的妻子是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认识的主持人王津元,结婚后两个人非常幸福,育有一儿一女。

 

结语

他的舍弃精神让人为之赞叹不已,要是平常的普通人,在得到复旦留校任教的通知之后,肯定是会安逸的去做自己的工作的,而郭广昌并没有,他想挑战自己,他想尝试不一样的人生,他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郭广昌的事情让很多人觉得他本身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只不过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刚好遇上了那样一个机会,才让他成为了上海首富。其实我觉得郭广昌的成功是他自身不断努力才得到的,成功背后有着巨大的付出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股票市场的功能与作用(股票市场的作用)

下一篇:江阴银行股吧(江阴银行上市)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