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行情查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交易手续费,股票大全,股票行情查询

拐点看盘中金博客(弘历主力拐点指标)

2023-04-22 09:06分类:选股技巧 阅读:

编者按:

2020年,是北京故宫建成600周年,这座巍峨屹立于北方大地的宫殿群,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作为皇家宫殿,它是国家的权力中枢,也是皇家日常生活起居之地。这里的宫殿亭阁、红墙碧瓦、山石草木,无不见证着历史的诡谲烟云和权力的兴衰更替。

第十期“京华物语”栏目,我们从知名故宫研究者、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的新作《故宫六百年》中摘取一章,在这部分内容中,他详解了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等宫殿的由来和含义,并讲述康熙、乾隆、崇祯等帝王在这里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烦恼。作为奉天承运的“天子”,帝王的私生活也关系着国祚的兴衰。

本文经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授权刊发。

《故宫六百年》祝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5月

撰文 | 祝勇

摘编 | 徐学勤

一部描述二十世纪中国乡村家族史的长篇小说开头是这样写的:“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小说里的白嘉轩,在前后六个女人的死讯里,困兽犹斗地迎娶了第七个新娘。这第七个女人,后来还是在一场惊天动地的瘟疫里死去。

这样的事情在紫禁城里也发生过,只不过紫禁城里的故事,不像小说那样极端。小说是虚构的,可以让作家任性,现实则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地作用于血肉之躯。在紫禁城里,有一位皇帝,一生先后失去了三位挚爱的皇后,之后,终生没再册封皇后。这位皇帝,就是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前两位是皇太极、顺治)

,也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八岁登基,六十九岁去世,总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大帝一生,平三藩,统台湾,逐沙俄,征漠北,下令编《全唐诗》,编《康熙字典》,编《古今图书集成》,开创“康乾盛世”,这些在书里写过,电视剧里演过,读者观众大都熟悉。但相比他的文治武功,康熙的感情生活却是一片坎坷,这些,书里电视剧里说得不多。

康熙皇帝即位的第四年

(公元1665年)

七月,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主持下,刚刚十二岁的康熙就与“辅政四大臣”之一索额图的孙女赫舍里氏在坤宁宫举行了大婚,十三岁的赫舍里氏就这样成了大清帝国的皇后

(即孝诚仁皇后)

康熙帝玄烨,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赫舍里氏从此成为一个称职的皇后,康熙后来在谕旨中这样评价她:“皇后何舍里氏作配朕躬已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为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从故宫博物院藏《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画像》里,我们可以看到赫舍里氏年轻端庄的模样。

九年后

(公元1674年)

五月初三日,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降临。念喜歌的两位接生嬷嬷早已在一旁静候,首领太监也已将掩埋胎盘的“喜坑”挖好,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都已在喜坑内置放妥当,只等小皇子呱呱落地。上午巳时,产房传喜讯,小皇子终于隆重面世。康熙皇帝看见健康的皇子,心里有说不尽的喜悦。此前,他已有五位皇子夭折,其中包括赫舍里氏所生的承祜,唯有胤禔成为幸存者。康熙当即给襁褓中的婴儿取一个乳名:保成

(即皇次子胤礽)

孩子是“保成”了,但赫舍里氏因为失血过多,陷入昏迷,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无法挽救皇后的生命。当天下午申时,赫舍里氏在坤宁宫里咽下最后一口气。她的手渐渐松开,再也触摸不到她的亲人。

由喜转悲的巨大转折几乎将康熙击垮。他在极度的悲伤里抱起自己的孩子,感到眼前一片空茫。他辍朝五日,如此多的日子里不上朝,对康熙还是第一次。

康熙曾被称为“少年天子”,十六岁拿下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鳌拜,十八岁发起了扫平“三藩之乱”的战争,但此刻,他却突然变得无比脆弱。二十多天里,他一直在赫舍里氏的梓宫前痛哭不已,悲痛几乎让他窒息。

后来,赫舍里氏的灵柩被送到巩华城。巩华城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明永乐十九年

(公元1421年)

,紫禁城建成之后,明成祖朱棣在这里建起一座行宫,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停留之处,朱棣五次亲征蒙古,都从这里经过。这处行宫后来被大水冲毁了,嘉靖时重建,赐名“巩华城”。

她离康熙的距离远了,但再远的路,也挡不住康熙来看望她。接下来的几个月,康熙经常在晨光中离开紫禁城,向巩华城的方向奔去。赫舍里氏已然不在紫禁城,紫禁城似乎也变得空洞了,不再具有“家”的意义。他会在赫舍里氏的灵柩前独坐到晚上,在随从的反复催促下,才心情黯然地返回紫禁城。

坤宁宫的夜晚。

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

八月,康熙曾经的妃子、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被册封为皇后

(即孝昭仁皇后)

。但不出半年,康熙大帝的第二位皇后就病死在坤宁宫。年事已高的孝庄太皇太后心疼自己的孙子,来到乾清门外,要进到坤宁宫,哭临钮祜禄氏,康熙慌忙赶到乾清门外,苦心相劝,才终于把太皇太后劝回慈宁宫。

接下来的第三位皇后更是不幸。她是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的女儿、顺治皇帝的皇后佟佳氏

(孝康章皇后)

的亲侄女,名字也叫佟佳氏。钮祜禄氏被册封为皇后那年,佟佳氏被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八年

(公元1689年)

被册封为皇后。那时,佟佳氏已病入膏肓,行将不起。就在册封当天下午,佟佳氏撒手人寰。

坤宁宫已经空寂了多年,终于没能等来康熙的第三位皇后

(孝懿仁皇后)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正北,中轴线上,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

紫禁城建成时就有了,后多次被焚毁,清顺治二年

(公元1645年)

仿沈阳故宫清宁宫重建,嘉庆年又被烧,又重建。康熙、同治、光绪、溥仪,都在这里大婚。

《周易》说:“乾,天也,故称为父;坤,地也,故称为母。”乾代表着天,它在人间的代表,就是皇帝;坤代表着地,它在人间的代表,就是皇后。八卦中,乾卦为天,象征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用《象传》中的话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为地,万物滋生,厚德载物。所以有学者说:“乾清宫与坤宁宫两座宫殿一前一后的布局,就好像是一对夫妇站在那默默地进行对话一样,所以乾清宫与坤宁宫传达出来的是夫妇之道,也就是天地之道。”

而乾清宫、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则取八卦中的泰卦,泰卦之象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在下,是因为天向上升,坤在上,是因为地向下沉,因此,只有乾下坤上,刚下柔上,二者才能交融合一。否卦则正好相反,是乾在上,坤在下,天向上升,地向下沉,二者永远不能交汇。只有阴阳相合,天地交泰,才能万事通泰,安康和谐,生生不息,国祚永久;阴阳不合,万物就会阻滞不通,世道就会衰落破败,满目疮痍。于是从泰卦中,派生出许多吉祥的词汇,比如:安泰、康泰、富泰、通泰、否极泰来……

交泰殿一角。

对康熙而言,否虽极,而泰未来。同样的悲痛,康熙不到四十岁的生命里已经经历过三次。与爱妻离别,似乎已成他逃不出的宿命。他在悲伤中写下几行诗句:

月掩椒宫叹别离,

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

情别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

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

惆怅销魂忆昔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康熙时代的坤宁宫史,就是一部生死离别史。康熙住在昭仁殿里,举手投足,都可望见坤宁宫,那座壮美的皇后之宫,已经成为他情感的祭坛。

事不过三,康熙从此没有再立皇后。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康熙还有第四位皇后,即孝恭仁皇后,名乌雅氏。她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生母,但她的皇后名分,是在她死后追封的。

康熙的三位皇后先后离世了,或许在此时,关于康熙命硬的说法就在世间悄然流传。但悲痛过后,人们在早朝上见到的,依旧是那个果敢强悍的皇帝。他的心底还是有柔情的,只不过他把更多的柔情,给了自己的长辈——那些居住在紫禁城西北一隅的太皇太后、皇太后们。康熙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他当了皇帝,孝养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已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一个皇帝必须担起来的责任。

孝庄太皇太后。

孝庄太皇太后是大清王朝第一位皇帝皇太极的皇妃、第二位皇帝顺治的生母,也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康熙奉养孝庄太皇太后,每天早晚,他都要两次亲临慈宁宫,向太皇太后请安,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太皇太后的慈祥与睿智,为他注入了无尽的信心和力量。因此,每天早晚前往慈宁宫请安,对于康熙都是一次愉快的行程。他用“晨昏敬睹慈颜像,不尽欢欣踊跃回”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而来自孙儿的孝顺,也让无夫无子的孝庄太皇太后,在生命的残年感受到天伦之乐。

康熙十二年

(公元1673年)

二月,孝庄太皇太后前往赤城温泉,康熙照往例,亲自跟随她出行,以便途中照料。有一次他们翻山途中,突然遇雨,康熙立刻下马,扶着太皇太后的御辇,以防止滑跌。太皇太后让他上马,康熙坚决不从,直到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坦途,他才放心地骑回到马上。这次出行刚刚几天,内务府送来消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长子承祜病亡,虚龄只有四岁。康熙心中的震惊与悲痛不言而喻,但他唯恐老人家伤心,故意隐瞒了这个消息,在第二天辰时

(早上七至九点)

前往祖母行宫问安时,依然谈笑如常。从行宫出来,康熙立刻把送信人打发回宫,以免走漏消息,影响太皇太后的心情。又把礼部大臣叫到无人处,面谕丧事,说着说着,竟忍不住在大臣面前痛哭失声。

对于父皇顺治的皇后,也就是自己的皇太后,康熙也敬心侍奉。孝惠章皇后,顺治皇帝的第二位皇后,顺治驾崩时只有二十岁。二十岁的芳华,孝惠章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就住进慈宁宫

(后移居宁寿宫)

,成了无夫夫子的“孤寡老人”。

我在《故宫的隐秘角落》里写:她没有生子育女,是顺治不给她机会。她既做不成贤妻,又做不成良母。所幸,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枯守中,康熙把她当作亲生母亲看待。根据《国朝宫史》的记载,每逢皇帝万寿

(生日)

、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都亲率王公、文武群臣诣慈宁宫行礼,皇后也率六宫、公主、福晋、命妇诣慈宁宫行礼如仪。每逢外出巡幸狩猎,康熙收获猎物水果土产,都想着给太后带回一份,还教诲自己的儿子胤礽

(当时是皇太子)

,每年都要亲自向皇太后进献礼物。最值得一记的,是康熙五十六年

(公元1717年)

十二月,孝惠太后病重,而康熙大帝,也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同样缠绵病榻,头晕脚肿,但他一听到太后病重,就挣扎着爬起来,用手巾缠着脚,颤颤巍巍地坐到软舆上,行至太后床前,缓缓跪下,握着太后苍白的手,说:“母后,臣在此。”太后努力地把眼睛睁开一条缝,突然的光亮让她感到一阵眩晕,她用手遮住光线,朦朦胧胧地看见了面色苍白的康熙,已经无力说话,只能用她瘦削的手把康熙的手攥住。为了尽孝,病重的康熙还是坚持在宁寿宫西边的苍震门内搭设帏幄,自己住在里面,以便日夜照料孝惠太后。三天后,太后就在这座宫殿里咽了气,结束了她凄清的人生。

或许,这份母子亲情,是对她人生缺憾的一种补偿,是除了花园里的那一缕春色之外,她在这寂寞深宫里能够得到的有限的温暖。

对于康熙,又何尝不是如此?

坤宁宫祭灶处

前面说过,紫禁城分成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紫禁城的前面

(南面)

是皇帝上朝的大殿,后面

(北面)

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后宫。所以,紫禁城的外朝

(前朝)

建筑,大多以“殿”相称,内廷

(后宫)

建筑,基本上以“宫”相称。“宫”与“殿”,始终有着各自独立的意思。《说文解字注》说,“汉时殿屋四向流水”,“无室谓之殿矣”,意思是说殿顶有四个坡面,下雨时可以让水向四面流下,而且殿的内部不分割房间,开敞而阔大,很适合公开活动。关于“宫”,《尔雅》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与“室”是一个意思,就是平民百姓住的房子吧,不像“殿”那样宏大,那样讲究。

“宫”和“殿”的分界线,是乾清门前的那条长街,又叫横街或者天街。街的南面是外朝区域,在那里,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构成王朝最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国家大事、朝贺庆典都在那里举行。街的北面就是内廷

(后宫)

区域,那里是皇帝的家,皇帝的寝宫

(乾清宫)

,处于皇后寝宫

(坤宁宫)

和东西六宫的包围之中,是脂粉聚集之地。

重华宫内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因为皇帝的正室妻子,叫老婆、媳妇、婆姨都不合适。皇后,其实就是站在皇帝后面的那个女人,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内当家”“贤内助”,按《周礼》的说法,叫“帅六宫之人”,也就是说,皇后站在皇帝的后边,皇帝君临天下,皇后统摄后宫,如天地交融,如日月相映,因此,在以“后三宫”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为主体的超大院落中,东门叫日精门,西门叫月华门,与乾清宫与坤宁宫,组成日、月、乾、坤。这种“贤内助”,不只是生活上帮助,还有政治上辅助。但这种政治辅助的尺度很难拿捏,既不能置朝政于不顾,又不能干预朝政,否则就成了“后宫干政”。

上一章说过,天启皇帝的张皇后,堪称“模范皇后”。在她的坚持下,信王朱由检应召入宫,承继大统,年号:崇祯。

崇祯皇帝册封张皇后为懿安皇后,搬出了坤宁宫,住进东华门内的慈庆宫

(今南三所前身)

。崇祯的皇后周皇后,成为坤宁宫的新主人。

崇祯皇帝。

慈庆宫里的懿安皇后和坤宁宫里的周皇后其实年龄相仿,她们原本可以成为姐妹,但她们分别是两朝皇帝的皇后,这严格地区分了她们的辈分,使她们俨然成为两“代”人。

所幸,崇祯夫妇对她尊敬有加,崇祯皇帝经常到慈庆宫向懿安皇后请安,由于是叔嫂关系,两人之间行礼、对话时隔着一道帘子以避嫌,这种遵循礼法的举止得到广泛称赞。十月初六,是懿安皇后生日,崇祯皇帝也每年都要诏许京城命妇入慈庆宫朝贺。

崇祯扫灭了阉党,魏忠贤不得好死,在发配凤阳的穷途末路中用一根绳子吊死了自己,朝廷的空气,一时干净了许多。懿安皇后的日子,也终于安静下来,不再似从前那样步步惊心。

周皇后喜欢茉莉花,她居住在坤宁宫的那段时间,坤宁宫前后盆栽了六十多株茉莉,让整个坤宁宫的庭院芬芳自溢。最美的花,衬托着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只是这如诗如画的景象,遮不住帝国的满目疮痍。

宫墙之外,早已是烽烟四起。张皇后搬出坤宁宫十七年后,一支来自黄土高原的起义军杀入北京。大军冲进紫禁城时,年轻的将领李岩最想保护的,就是张皇后。他们在宫中找来找去,终于在仁寿宫找到懿安皇后

(张皇后)

,李岩早已下令大军保护好她,他自己还到宫中拜见,命宫女将她扶到座上,他自己跪在地上,行九叩之礼。

就在当天晚上,懿安皇后悬梁自尽。

古人言:红颜祸水。这句话,对应着乾清宫在前、坤宁宫在后的男尊女卑。但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作祟的,大多是乾清宫里的男人,女人大都是被男人

(魏忠贤之流,以及纵容魏忠贤的明熹宗朱由校)

裹挟着进入了历史,纵然与魏忠贤同流合污的客氏

(崇祯年被打入浣衣院)

,也不过是“从犯”而已。更何况像懿安皇后这样“性严正”

(有正义感)

的女人,王朝的悲剧,谁又忍心让她承担?

乾坤乾坤,王朝末路中,谁人能够扭转乾坤?

“明宫三案”是皇权体制下开出的“恶之花”,但在后廷的历史上,帝后之间琴瑟和谐依然不乏其例。紫禁城若评选“模范夫妻”,乾隆皇帝和他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

(孝贤纯皇后)

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乾隆帝写字像》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富察氏的身上,乾隆见证了最好的自己。富察氏嫁给乾隆时只有十六岁,乾隆也只有十七岁,那几乎是王朝历史上最完美的婚姻,门当户对,郎才女德。那时的乾隆还是皇子,准确地讲,他还不是乾隆,而是弘历,但他是雍正四个皇子中

(雍正共有十个儿子,其中六个夭折)

最闪亮的一位,十二岁时就出落得眉清目秀,身材颀长的翩翩美少年,被祖父康熙一眼看中,从此祖孙形影相随,“夙兴夜寐,日觐天颜”;而富察氏,亦是出身不俗,因为清代后宫,从选秀女开始就严把出身关,“富察氏家族从追随清太祖

(努尔哈赤)

开国到世宗朝

(雍正)

名臣辈出,屡建功勋。曾祖父、祖父不提,她的伯父马齐和马武,皆是一时的要臣,她的父亲是察哈尔总管、一等承恩公大学士李荣保,她的弟弟是保和殿大学士傅恒”,可以说是世代簪缨之家,而富察氏自己,不只容貌出众

(她的美貌端庄,至今停留在清代西洋画家郎世宁所绘的油画像上)

,更是品行无双。《清史稿》记载她“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身为皇子的福晋,后来统御六宫的皇后,她居然不戴珍珠翡翠,只配带一点花花草草作为装饰,甚至平时连妆都不化,每日素面朝天。但这丝毫不能减损她的美,因为她的美不是包装出来的。她就是一朵解语花,懂乾隆的心,能化解乾隆内心的烦忧。张宏杰说:“乾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男人,他所期待的,绝不仅仅是一位听话的、顺从的女人,他需要的,也是一位和他一样,多侧面的立体的有深度的女人。可以这么说,富察氏就是这样的女人。”

婚姻像一面镜子,富察氏这面镜子里映出的弘历,也定然是优雅、从容、举重若轻,以至于康熙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胤禛第二子

(弘历)

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英雄气象”,当是一种恰当的美誉,年轻的弘历,担得起来。

终于,父亲雍正把弘历的名字写进传位诏书,命人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当雍正在圆明园倏然病危,人们在他身边找出诏书的副本,宣布弘历为下一任皇帝,乾隆正式成为乾隆,富察氏也“升级”为皇后,他们的婚姻,又持续了十三年。

《心写治平图》卷,清,郎世宁,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从《心写治平图》卷

(又称《乾隆及后妃图卷》)

上,我们可以看见乾隆和孝贤皇后年轻时的样子。此卷原藏在圆明园,现存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院,图卷上画有乾隆和他的十二名后妃,其中乾隆与孝贤的画像,是郎世宁在乾隆元年

(公元1736年)

所绘,那一年,乾隆二十六岁,孝贤二十五岁,风华正茂,未来可期。

乾隆与富察氏,从十六七岁至三十七八岁,他们一同走过青葱的青春岁月,一同走向中年的静水流深。乾隆评价富察氏:“二十二年来,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宫中府中所尽知者”。

乾隆十年

(公元1745年)

,皇贵妃高佳氏去世,乾隆皇帝为她拟定了一个谥号:“慧贤”。富察氏在旁看后,对乾隆说:“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

孝贤孝贤,既孝且贤。富察氏把乾隆的生母崇庆皇太后

(电视剧中甄嬛的原型)

当作自己的母亲精心照料,婆婆病时,她衣不解带地跟前伺候。出身高门显宦的闺秀尚能如此,让老太后意外而感动。对后宫,她也颇有宽大仁慈的风范,虽多次经历过丧子

(女)

之痛,但对永琰

(后来的嘉庆皇帝)

的生母魏佳氏,她依然精心照顾,将皇子永琰视如己出。

有一次,乾隆身上长了疖肿,御医说:“须调养百日,元气才可恢复”,富察氏耽心宫女们换药时手重,坚持自己每天为皇帝换药,为此,她每晚住在养心殿的外面,直到乾隆疖肿痊愈,才返回长春宫。

与此同时,乾隆的帝国,在历经祖父、父亲两代帝王的艰难爬坡,到18世纪中叶,已经抵达一个不错的光景。那时候,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发生,乾隆统治下的中国,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人口总数达一亿四千万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国土面积达1380万平方公里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GDP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这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恰似《红楼梦》所说,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而“将来衰时的世业”,正发生在富察氏辞世之后——在乾隆的后半生,帝国的命运终于急转直下,被英国人视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并最终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任人宰割。乾隆一生中最耀眼的时代,同时也是大清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两个好时代,都有富察氏的在场。也许,这并不是偶然。一个女人或许不能影响历史,但一个皇后无疑会影响一个皇帝。这让我想起一句笑谈: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真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切的美好,都在乾隆十三年

(公元1748年)

戛然而止。十年前

(公元1738年)

,他们九岁的儿子永琏去世,死因竟是“偶感风寒”。一年前

(公元1747年)

,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永琮又因染天花而夭折。两个儿子的去世,给富察氏致命的打击,就在这一年,富察氏随丈夫东巡途中,在自德州返回北京的舟中,溘然离世。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康熙大帝的皇子与皇后的接连死亡。其实在那个年代,小儿得天花的概率很高,且无有效的防治手段,因而小儿患天花的死亡率极高。当年海兰珠

(宸妃)

为皇太极生下皇子,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皇子,都先后在襁褓中离开人世,孩子没有“保成”,母亲也随之而去。爱新觉罗家族的悲剧,也就不可遏止地一再重演。死亡犹如一个咒语,死死扼住这个家族命运的喉咙。

这一点,连乾隆都想不通。他不敢怨天,只能找主观原因,于是在谕旨中说:

……复念朕即位以来,敬天勤民,心殷继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

大概意思如下:朕即位以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敢对天地祖宗稍有得罪,但皇子一再夭折,寻其原因,是因为本朝自顺治皇帝至朕这里,都不是嫡系太子承继大统。不是心里面不愿意,而是现实际遇导致的。这种情况竟然成了家法,可能是朕太贪心了,想要做先人没有做的事,获得先人没有获得的福分,这实在是朕之过!

即使乾隆为皇子之死找出了原因,但丧妻、丧子之痛,在他心中终生未泯。皇后去世那天,乾隆安排完后事,一夜未眠。孤灯下,他写下《戊辰大行皇后挽诗》,诗中有句:


恩情廿二载,

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

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

宫壸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

朱琴已断弦。

自那一天开始,乾隆就陷入无尽的悲痛中难以自拔。

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的中轴线两侧,排列着西六宫和东六宫。西六宫与东六宫也都各有一条南北轴线,轴线的两侧,各南北纵向排列三座宫殿,刚好排成一个坤卦的卦象。西六宫的那条轴线叫西二长街,东六宫的那条轴线叫东二长街。

西二长街东侧自南向北分别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西二长街西侧自南向北分别是启祥宫

(太极殿)

、长春宫和咸福宫。

储秀宫内景

东二长街东侧自南向北分别是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东二长街西侧自南向北分别是景仁宫、承乾宫和钟粹宫。

西二长街的北门叫百子门,南门叫螽斯门。螽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蝈蝈,能产子,《诗经》唱道:“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百子、螽斯,其实都是乞望家族多子多福,世代绵延。

百子门正对的,就是重华门。入重华门,就是崇敬殿、重华宫、翠云馆组成的三进院落。那是乾隆登基前的“潜邸”,是他与富察氏留下共同记忆的地方,如今,已成乾隆皇帝的伤心之地。

富察氏去世后,乾隆决计把重华宫打造成一座“记忆宫殿”。他令人将这里按照从前自己与皇后富察氏一起居住的房间原貌进行布置,周围摆着他登基前用过的各种生活物品,还有祖父、父亲两代老皇帝赏赐的各种贵重的纪念品。他幻想时间可以永远停止在那个美好的时代,让他的记忆以物化的形式永垂不朽。

重华宫内,至今陈放着一对大柜,那是雍正五年

(公元1727年)

,弘历和富察氏结婚时的妆奁,乾隆把当年祖父康熙、父亲雍正皇帝、母亲钮祜禄氏赐赠之物,还有自己做皇子时常用的衣物,都存放在柜子里。甚至重华宫本身,都被他当作一件旧物保存下来,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年)

和乾隆六十年

(公元1795年)

,他两次颁谕,告诫子孙不得改变重华宫内外规制,使他“几暇优游、年节行庆,传之奕祀”,说要永远保留这处“故居”,供他凭吊瞻仰。

重华宫内

除了重华宫,富察氏当皇后时居住过的长春宫也被打造成“记忆宫殿”。自雍正以后,清朝皇帝都没有以乾清宫作为正寝,而是以乾清宫以西的养心殿作为寝宫,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大婚后住在坤宁宫,也是在坤宁宫里撒手人寰,自雍正时代以后,清朝的皇后,也都没有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选择东西六宫中的某一宫居住。乾隆登基以后,乾隆住养心殿,皇后富察氏则住在西六宫中的长春宫。

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长春宫的一切摆设也都“原状陈列”,不得改动半分。每逢皇后忌日,乾隆都会走进长春宫,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地瞻望皇后的遗物,那份失神与不舍,与当年康熙在巩华城枯坐时如出一辙。

“恋物癖患者”乾隆,连富察氏随他东巡时坐过的船都执意保留。那条船体积庞大,怎可运入京城?这难坏了办事的大臣,但皇帝的旨意,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还是礼部尚书海望想出一辙,命人沿途设木轨,木轨上铺满菜叶,作为润滑剂,由几千人连拉带拽,连推带踹,终于把这艘大船拉入城中。

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1784年)

元旦,天色未明,乾隆从梦里醒来,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想念已去世三十六年的孝贤皇后,悲中从来,写下一首诗,诗旁自注:“孝贤皇后与予齐年,亦当古稀有四,视玄孙矣。”意思是说,孝贤皇后与我是同龄人,假如活到今日,也已经七十四岁,可以见到玄孙了。

写罢投笔,乾隆已老泪横流。

谁都不曾料到,富察氏之死,竟成为乾隆一生性格的拐点。富察氏死后,那个宽厚仁慈的乾隆消失了,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喜怒无常、风流放纵的乾隆。富察氏在时,纵然后宫佳丽美艳如花,他的心中也只有皇后一人,如今富察氏死了,天下所有女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她一个人。她死后的虚空,只能以天下女人去补。富察氏去世后,乾隆皇帝突然纳了许多妃子,到他去世时,他的后妃总数多达四十位

(其中有二十名妃和十六名嫔)

,仅次于康熙皇帝的五十五位,屈居亚军。但富察氏已逝,再多的女子,也填补不了他内心的空虚。

乾隆十五年

(公元1750年)

,也就是孝贤皇后去世两年后,乌拉那拉氏被立为皇后

(原为皇贵妃)

,十六年后,乌拉那拉氏在深宫里寂然死去,同样是英年早逝。从此,乾隆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

,是魏佳氏去世后、其子永琰

(后来的嘉庆皇帝)

立为太子时追封的。

有一种说法是,乌拉那拉氏死前一年曾随乾隆南巡,船到杭州,乾隆深夜登岸,让乌拉那拉氏很不高兴,情绪突然失控,与乾隆皇帝发生了言语冲突,当众剪断头发,哭泣着说,自己这样活着,还不如出家当尼姑。乾隆认为她疯了,就下令她先行回京,并废掉了她的皇后身份,致使她在冷宫中死去。

但这些细节,后人都是从《野叟秘记》这类书中觅得的,这些野史小说,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既远离事件现场,又不符合历史逻辑。查乾隆三十年

(公元1765年)

档案,发现那一次南行,闰二月初七到杭州,第二天阅兵,第三天到观潮楼检阅福建水师,根本没有“深夜微服登岸游”的记载,从礼制上说,乾隆微服登岸,寻花问柳,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皇帝不论在行营还是行宫,禁卫之严比宫廷更甚,乾隆根本不可能孤身或在少数随从陪同下擅自行动。

至于乌拉那拉氏断发事件,史料倒是可以找到只言片语。比如乾隆四十三年

(公元1778年)

九月,乾隆在谕旨中说,“皇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剪发,则国俗最忌者。”坐实了“自行剪发”这一事实。有人会说,即使剪发,又能怎样?这种疑问,源于对满族的传统习惯不了解。在满人心里,父母去世时,儿女才以削发表示哀悼,也有丈夫死后,寡妇通过削发表明誓不改嫁的。乌拉那拉氏的婆婆、丈夫都健在,她竟当众剪发,表明她已恩断情绝,向崇庆皇太后和乾隆母子发出致命的诅咒。

乌拉那拉氏

至于乌拉那拉氏为什么做出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从这件谕旨上看不到。一个适合的解释,是乌拉那拉氏虽为皇后,但她得不到皇帝的爱和温暖。一方面,皇帝的心里只有死去的富察氏,连看见南飞的大雁,心里都会念及富察氏,对乌拉那拉氏却颇为冷漠,有时整天不说一句话。孝贤皇后去世三周年,新皇后刚刚册立,乾隆不顾新皇后的感受,写下“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的诗句,明白说出新皇后不如旧皇后,让乌拉那拉氏情何以堪!以至于乌拉那拉氏无论怎样努力,都比不上那个已逝之人。

在乾隆心中,她甚至不如后宫里的嫔妃。因为她是皇后,对皇后,就要有对皇后的要求。皇后的尊位,对她而言,已成最冷酷的陷阱。

她隐忍着,但隐忍的尽头,就是暴怒。有当代医学专家说,她患上了抑郁症。乌拉那拉氏死时,乾隆正在木兰围场围猎,闻知乌拉那拉氏死讯,竟不为所动,只命乌拉那拉氏的儿子、皇十二子永璂回宫奔丧,丧葬仪式也下降一级,用皇贵妃等级,她的画像,乾隆也下令毁掉。

这毁掉的画像,在《心写治平图》卷上还留着残迹。《心写治平图》卷,画面从右向左,前四人依次是乾隆皇帝、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和魏佳氏

(即嘉庆生母、后来的孝仪皇后)

,却独不见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的面容。这幅长卷始绘于乾隆元年

(公元1736年)

,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

(公元1776年)

,前后跨越四十年,贯穿了乌拉那拉氏起伏跌宕的一生。这幅画乾隆一生只看过三次,即绘制完成之时、七十岁时和他退位之际。可见乾隆对这幅画的珍视。但这样一幅乾隆珍视的画卷中却没有出现继后乌拉那拉氏,实在是不合情理。看画卷上的裱作痕迹,专家发现在后妃的第二、三人

(慧贤皇贵妃和魏佳氏)

之间,有明显的裁切痕迹,并据此推断,那被剪掉的画像,很可能就是乌拉那拉氏。

无独有偶,在描绘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初九

(公元1760年10月17日)

乾隆皇帝木兰秋狝的大型纪实性绘画《宴塞四事图》中,人们也发现了部分妃嫔面容有改动痕迹,甚至某妃嫔脸上出现了两对眉毛,明显为改动过人物,据此推测,那被涂改掉的,正是当时的皇后乌拉那拉氏的面貌。

清朝帝后,一律绘有用于供奉的正装朝服坐像,但迄今为止,继后乌拉那拉氏的正装朝服坐像,一张也不曾发现。

一代皇后乌拉那拉氏,就这样在岁月中隐身,后人永远无法看见她的面容。当年乌拉那拉氏断发后乘舟返京,她内心的凄凉与绝望,又有谁能体会?

孝贤皇后曾经居住过的长春宫里,乾隆皇帝御书的“敬修内则”匾仍挂在前殿。每逢过节,长春宫的西壁都会挂出《太姒诲子》宫训图,描绘周武王的母亲太姒教诲武王的情景。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太姒诲子赞》,由大臣梁诗正抄录,悬挂于长春宫的东壁。

乾隆年间,乾隆帝命画师以中国古代后妃美德为范,绘制《宫训图》十二幅,每幅图配赞四言十二句,每年腊月二十六日,在东、西六宫张挂春联、门神的同时,《宫训图》也被张挂起来,正殿西墙挂《宫训图》,东墙挂《宫训诗》,以诫后妃永远效法。

《宫训图》(局部)

这十二幅《宫训图》分别是:

《婕妤当熊图》,挂在咸福宫,御笔匾为:内职钦奉

(勇敢)

《西陵教蚕图》,挂在储秀宫,御笔匾为:茂修内治

(创新)

《太姒诲子图》,挂在长春宫,御笔匾为:敬修内则

(教子)

《昭容评诗图》,挂在翊坤宫,御笔匾为:懿恭婉顺

(读书)

《姜后脱簪图》,挂在启祥宫,御笔匾为:勤襄内政

(相夫)

《班姬辞辇图》,挂在永寿宫,御笔匾为:令仪淑德

(知礼)

《许后奉案图》,挂在钟粹宫,御笔匾为:淑顺温和

(尊老)

《马后练衣图》,挂在景阳宫,御笔匾为:柔嘉肃静

(节俭)

《徐妃直谏图》,挂在承乾宫,御笔匾为:德成柔顺

(忠直)

《樊姬谏猎图》,挂在永和宫,御笔匾为:仪昭淑慎

(劝谏)

《燕姞梦兰图》,挂在景仁宫,御笔匾为:赞德宫闱

(愿景)

《曹后重农图》,挂在延禧宫,御笔匾为:慎赞徽音

(勤劳)

每逢“宫里过大年”之时,妃子们都会在各自的宫殿里与古代贤妃相遇,接受来自宫廷的政治品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乾隆是完美主义者,于人、于事务求完美,对自己也不例外,所以他晚年自称“十全老人”,表明自己已经功德圆满。十全十美,这固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在现实世界里,哪里有什么十全十美?

“十全老人”乾隆,至少在一个方面是残缺不全的——在情感上,他不能算是一个成功者。他成功过,他和孝贤皇后共同生活的二十二年,让他抵达了幸福生活顶峰,孝贤皇后死后,又让他从顶峰跌落到谷底,他的情感生活,高开低走,纵然有再多的妃子,纵然这些妃子都被教育成德才兼备模范标兵,他的情感世界仍然一片狼藉,他曾经的成功,恰恰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宫训图》(局部)

乾隆的心中不能容错,更不能去纠错,只能用华美的幻象自欺欺人,这,或许就是乾隆最大的错。乾隆中期以后,在华美的表象之下,他的王朝正在迅速地溃烂,与他情感世界的荒芜完全成正比。

后宫里美眷如花,掩不住乾隆内心的凄清。自打孝贤皇后去世,他就养成了独眠的习惯。即使有妃子会陪伴他过夜,但那妃子被裹在被子里抱走以后,留给他的,仍然是无边的寂寞。乾隆就躺在这样的寂寞里,心情黯然地老去。

本文摘自《故宫六百年》,经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授权刊发。

撰文 祝勇

摘编 徐学勤

编辑 徐伟

校对 赵琳

 

《松山赋》将锦州历史溯源公元前十一世纪

——学习和解读白雪生先生《松山赋》

高洪亮

 

、学习和解读松山位于辽西走廊咽喉之地锦州市,它不仅是通往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军事要冲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名震中外的“辽沈战役”就在锦州打响,吹响了全国解放的决胜号角。松山并不高,海拔只有256.7m,但地势险要,尤如一扇屏障遮挡古老锦城。松山及周边的诸峰小丘,把锦州点缀得晶莹翠绿。虬(qíu)龙(注解1)状的松林,枝繁叶茂、遮天蔽地。东、西、北三面裙山环绕,北面耸立偏高,只有南面较低,苍 天留给人们的攀山道,跨上栈道台阶,沿着登山小径前行,忽然眼前一亮,映入眼帘里是一幢美景闪耀!请问这是什么地方?锦州人骄傲的告诉你,这就是锦州《松山》真貌。松山位于锦州城南,俗称“南山”,拔地而起,气度不一般。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当年的南山如今成为“城中山”。这座“城中山”保佑锦州长泰久安!

南与渤海相望,青山绿水碧波荡漾;北有高耸的辽西故道,与锦州古城相连;左边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尤如“海市蜃楼”亦迷亦幻;右边通过山路穿过山海关与京津冀粘边。就是这块宝地,亘古以来,就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流传(注解2)。新建的盘山道,此起彼伏,造就“百里绣岭”分外娇。篱笆围成的一片松林,箕子(注解3)巨手一指:就叫它“松山”。松山之巅,没有房,没有殿,皇太极(罕王)在山顶上搭建的行军大帐(帐棚)就是“罕王殿”。罕王(皇太极)就在这里屯兵扎寨,掌控战场前沿。可惜啊!保明抗清亦政、亦军、亦文的兵部尚书孙承宗(注解4)为保“松山”惨遭杀害亡命归天。巨松先逝,明庭声望逐日下陷。清朝兴起,太祖(努尔哈赤)安在?!三块怪石(灵石)年久风化失修,时至今日不复存在。回顾当年:清军增兵固圉压境松山,松山成为明清交战的焦点,时年的战略要地,唯有松山。皇太极(后金)只有攻下松山,清军才能扫除阻力直驱奉天!明军守将洪承畴(注解5)明辩时局,只有固守辽西阵地才能脱险。双方交战之后,清军打败明军占领松山。就是这次交战,成为近代史中著名的“松锦之战”。清军大胜之后,皇太极(清太宗)抓住战机,围城、攻坚,乘势东进,于1636年在沈阳建立大清王朝,当上清朝首位皇帝。明军《松锦之战》大败后,崇祯皇帝下令回师蓟辽(河北及辽宁南部),保住松山、杏山两个前沿阵地不可丢掉,这是防止清军入关的最后一招。皇太极大败明军为了建立清朝,艰苦征战过度操劳,身患重病,52岁不治命不保。太宗(皇太极)弟弟多尔衮辅政幼侄福临,时年福临6岁年龄太小;多尔衮心生歹意要篡朝,皇太极的老臣极力反对没做到。

松锦大战之后,清兵为了围攻锦州,多尔衮挖战壕、毁天堑,在锦州四面各设八座大营,亲率十万大军压境,逼迫明军无路可走。明军为了守住锦州城,令指边将何可刚应战要坚强。清军兵多、火力猛,明军弹尽援绝难招架,紧急求助锦州守将祖大寿(注解6)。祖大人城池隐兵不动以降清,最终祖氏成为千古罪人。危急时刻:明思宗朱由俭为解松锦之围,怀着速战速决的心情,操纵明将洪承畴游动松山和杏山之间,保存实力,应对万变。军号吹响,胡笳(注解7)悲声阵阵,一片凄凉!“松锦大战”,短兵相接,在两山(松、杏)之间开场。剑气冲天,隔坡相望,明清两朝对壘(lěi)之势仅一箭之遥。首战清军失利,皇太极决心回报。

从沈阳调来援军三千,指令六昼夜兼程来锦州报到。明军亦不势弱,洪承畴带兵十三万,决心突围,找个退路,待机再反寻妙招。太宗分兵松、杏两城围截战略,断其粮,截其草,指挥所设在两山中间,拦腰切断明军紧密相连用绝招。洪帅得知清军布局和战略,急速撤回围锦明军第一条;回师松山重建营地再起炉灶,机关算尽锦州和松山之间都能关照。多尔衮识破明军计谋,率骑兵突击松山。明军深感松山难保,急速撤回四周布防,带上人马力枪,回大本营,再议计谋。良策已定,为扭转败局,准备突围。清军万炮齐发,明军全线崩溃。洪帅被俘,被皇太极“亲裹貂裘”(暖心软招术)以降清。松锦交战两年多,清朝欢庆明朝唱哀歌。

两朝争战清得胜,朱家明朝从此趋亡走下坡。壮哉,松山!你是“松锦大战”的主战场;你是明清两朝改朝换代的转折点;你是大清王朝的兴起由这里点燃。清朝1636年在沈阳建国,1645年迁都北京之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清帝11次东巡盛京(沈阳)祭祖,康熙和乾隆分别留有诗赋,而嘉庆和道光东巡有历史记载,但未有墨宝。

下面将康熙和乾隆的诗赋抄录如下:

1、康熙康熙1672年,第一次东巡过“松山”赋诗一首:

《吕翁山,清·玄烨》

旌旗直卷阵云沉,

壕暂遗踪尚可寻。

十万健儿皆解甲,

一时大帅此成擒。

民情孝顺当年事,

王业为艰圣主心。

遂使关西如破竹,

至今战气昼阴森。

2、乾隆乾隆1778年68岁时第三次东巡祭祖途经松山赋诗一首

《锦州道中书事,清·弘历》

更戍图攻地,当时剋取难。终焉降师范,何有赖呼韩。事已登清史,名犹籍锦官。两金久耆定,一例蜀民安。

昔日:嘉庆、道光借东巡之机,到此一游,登山望远,寻故叙旧。当今:石壁飞瀑,曲廊通幽,登高怀古,健身远眺。你若登上松上,依稀可见:“旌旗直卷阵云沉,壕堑遗踪尚可寻。”欢迎到松山来!观光、嘻水、休闲、旅游,一碗水、一杯酒;勾起你满腹乡愁!春天:春风送暖,百鸟争鸣,紫燕啄泥,杏花满园。夏天:纳凉休闲,荷下蛙叫,树上蝉鸣,江南美景。秋天:秋风送爽,红叶绣山,瓜果飘香,霜打菊黄。冬天:苍松翠柏,银装素裹,迎春腊梅,含苞待放。四季风光,美仑美奂,以告登众,余了心愿!就在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杜甫游泰山的一首《望岳》诗,最能表达所有游人的心愿!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而我又联想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唐僧印度取经途经天山;毛公井岗山上敢登攀!气壮山河,感慨万千!让我们结伴而行,领略登山的怡情!偷闲登山,炼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踏遍青山,方知祖国大好河山,壮志不减当年。漫游青山,层峦势曲抱秋林,避嚣静心赛神仙。

 

、《松山赋》原文松 山 賦橫占遼西,扼據通廊之節點,稱奇天下,轉捩歷史之要關。疊嶂層巒,聚諸峰以點黛;送青凝翠,列虯松而參天。一壁青高,化天地之靈奇;幾階通幽,藏古今之劇變。此為何地?乃錦州松山焉。初為洲之頭也,撐天而勢起;今系城中山也,坐鎮而長安。南襟渤澥,臨碧波不失其秀;北抱錦城,矗故道不掩其憨。左擁遼中,隱約乎海市蜃樓,右連京津,蜿蜒乎驛站雄關。一脈史話,遺怪石而補天;百里繡嶺,築故壘以龍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箕子命名;控險固圉築壕連營,罕王坐殿。歎大儒一去,巨松漸衰;慨太祖安在,怪石撼焉!遙想當年,故壘這邊。明清之交,尤為焦點。必爭之地,唯屬此山。後金攻明,必破松山以取道;而晚明固遼,必扼咽喉而脫險。於是,界以松錦,明清佈陣交戰之前沿!是時也,清太宗發兵圍城、設伏、打援、攻堅,借松錦謀以天下;明崇禎督師、薊遼、屯兵、備庫,占松杏屯以鎮邊。是以,多爾袞掘壕毀塹,斷線絕援,紮營四面以兵臨城下;祖大壽峻池隱兵,潛師設伏,按甲八方而禦敵營前。繼而,朱由檢刻解松錦之圍,促其速決以為切;洪承疇慎於松杏之間,持之以恆而應變。角聲吹月,悲笳相聞,短兵相接於兩樹之中;劍氣沖雲,隔坡相望,兩朝對壘以一箭之遙焉。於是,皇太極率軍馳援,眾才三千;洪承疇奉命突圍,領兵數萬。太宗分兵以松杏兩城,斷其糧,截其草,攔腰束其要害;主帥奔命於首鼠兩端,落於彀,墜于馬,全線潰於逆轉。終於,山城陷於清軍紅夷炮下,洪帥降于太宗白鬃馬前。松錦會戰經逾兩年,朱明殆盡九邊於一瞬間矣!壯哉,松山!當屬明清瓜代之關鍵之戰,歷史轉折之重要拐點!由此,康熙歸騎,尋當年之濠塹,乾隆覓跡,歎王業之維艱。嘉慶重走荒草故壘,道光再詠松杏遺篇。只道高峰仰止,但聞故老雋談。石竅泉痕,乃通廊之勝;登高吊古,歎百年大戰也。但得山水佳處,無妨小游,莫負懷舊鄉愁,有興登山春遊松山,恰給心情回暖。布穀喚雨,依稀滿山春聲啐,紫燕啄泥,恍惚一色杏花天!夏遊松山,恰給倦意休閒。荷下蛙鼓,宛如走進錦繡裏,槐上鳴蟬,仿佛吟個江南慢。秋游松山,恰給人生送爽。楓染霞色,成熟都由慢時候,菊知霜心,老到總在秋色晚。冬遊松山,恰給自己過年。松顯勁節,冰肌玉骨露堅強;梅占早春,百花頭上第一豔。絕頂攬勝,則心曠神怡;登高望遠,則意氣風發。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德臨碣石而遺名篇,玄奘越天山則取佛經,潤之上井崗更感登攀。 得閒登山,自養浩然氣概。踏遍青山,依然壯心正健。縱步所至,避囂其間。高山仰止,襟懷大展。榮辱不擾其慮;得失不鬱於胸。羈心乍定,移情一山之內;氣性輒寧,放懷千年以遠也!

白雪生撰賦三、名词、传说、人物、古典名曲。

注解1、虬(qíu)龙龙的起源,一直是千百年来一个重要探究的课题。最早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象,伴随雷声来到人间,被人们称之为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动物图腾,为了统一,需要有一个共同敬畏的对象——这样龙就成为各民族大家庭新的图腾标志。

龙有不同的形象,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的角象鹿,头如蛇,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象牛。

对于龙的说法多种多样,其说不一。到了春秋时代,学者对龙分成四类:

(1)蛟龙:有鳞的龙,(2)、应龙:有翼的龙,(3)、虬(qíu)龙:有角的龙,(4)、螭(chí)龙:无角的龙从秦汉开始,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

资料来源:(1)疑自《山海经》。(2)锦州晚报,2012.02.03转载。

注解2:“女娲补天”的传说很早以前炎黄两族,曾经过一场大战,使天柱折,导致普天下洪水泛滥。圣母女娲“炼石补天”,很多孩子也都跟她一起补天。在补天的过程中,由于到处都是洪水,无处觅食,子女们饿得东倒西歪,无力补天。女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毫不犹豫地敞开胸怀,让孩子们吸吮。由于人太多,很多孩子吃不到乳汁,仍在挨饿。怎么办呢?女娲毅然摘下自己的一只乳房放在地上,点化成一座高山,乳汁从山顶涓涓流出,孩子们尽饱其腹,一鼓作气把天补完了,把洪水治住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母亲女娲补天的壮举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后人把这座高山就叫“乳峰山”了。这就是今天的锦州南山,即锦州“松山”。 ——资料来源《锦县志》

 

图片来自锦州文化

 

注解3:箕子简介公元前16世纪到11世纪,是我国古代殷商时代,商纠王是个暴君,家庭内部和社会矛盾非常剧烈。哥哥微子启离他出走;王子比干被剖心;叔叔箕子被囚禁,后来周武王释囚,借机逃脱,秘密乘船来到锦州东海口,然后上岸东行来到南山。当时南山遍地都是松林,郁郁葱葱,山南又有一片平地,很适合人类生存,箕子就决定在此立寨建城,繁衍生息。箕子平时最爱欣赏松树的风格,见后山满是松树,就手指大山说“就叫它松山吧!”。这就是“松山”的来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史纪·宋微子世家·索隐》记载:箕子姓子,名胥余,是纣王(亦称帝辛,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的叔父。箕,国;子爵也。箕是商王封给箕子的封地名,子是他的爵位,当时人们把他的封地和爵位合在一起,称为“箕子”。又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纣暴虐滋甚,杀儿子比干(商朝丞相,号称文财神)”,囚叔父箕子,迫微子(纣王之庶兄也,即叔伯哥哥)出走,造成王朝极大危机。导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攻取商朝的都城,纣王自尽,商灭周兴。周武王进入商朝都城当日,武王派自己的弟弟召公“释箕子之囚”。箕子获释后对微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其义说商朝灭亡了,我不能做周朝的臣子,于是箕子出走北方,先到辽西的锦州南山,时年锦州为孤行所辖(周朝时);然后又到襄平(今辽宁省朝阳市)建立侯国。又据《尚书大传》记载:“武王闻之,因以封之。”意思说武王听说箕子出走之后,就把辽西的部分地块封给箕子。并派使臣在孤行(今河北卢龙县)追上箕子,向他宣布武王的封诰。

注解4:孙承宗简介孙承宗,字稚绳,别号恺阳,明嘉清四十二年(1563年)生于河北高阳(保定地区),故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享年76岁。孙承宗是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长),出镇山海关时,支持袁崇焕保明抗清,在此期间曾两次来锦州巡视,并在锦州一带驻守四年,对锦州有深厚感情,曾写著名的“锦州十二景”,为后来的“锦州八景”奠定了基础。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清军多尔衮绕道入长城,攻入高阳,孙承宗因祖大寿事件夺官回家,手无兵权,率家人六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英勇抗清,结果侄孙牺牲殉国,全家四十多口人被杀,孙承宗被俘。被俘后,多尔衮多次劝降,均遭拒绝,最后“剖之以心,以身许国”,英勇就义。 ——高洪亮先生《锦州赋》解读资料

注解5:洪承畴简介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晋江人。万历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任兵部尚书。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蓟辽总督,抗击清兵。十四年(1641年),率领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救援锦州,与清兵大战于松山(“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押至沈阳,被皇太极暖心软招术“亲裹貂裘”以降清。

——《简明历史辞典》,河南出版社

注解6:祖大寿简介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宁远(辽宁兴城)人。崇祯元年(1628年),明廷令其为辽东总兵,驻守锦州,他是吴三桂舅舅。1642年,清军死困锦州,明军守将招架不住,紧急求助祖大寿。祖大人城池隐兵不动,最后被俘降清,成为千古罪人。 ——资料来源《清朝那些事儿》

注解7:古代名曲《胡笳》简介《胡笳》这首古琴曲,令多人感到陌生,不仅曲名较长,《胡笳》更让人不易理解;据郭沫若考证,先有突厥语的曲调,之后由明代万历39年的文学家孙丕显按音配词。这首古曲,表现了被胡人虏去的汉代蔡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所以《胡笳》是一部哀声之曲、凄凉之曲。本赋引用《悲笳相闻》就是烘托战争的凄凉。这部曲目内容较多,共有十八拍(即十八节),在此不再赘述;若欲求知,可向释文作者垂询。 资料来源:高洪亮先生学习笔记

注解8:溯源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含义公元前十一世纪是我国古代殷商时代,距公元零年已有1100多年;现在是公元2021年,二者加起来为3121年,说明锦州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作者:高洪亮

2021年9月25日

 

作者:高洪亮

 

《松山赋》解读人:市直机关退休干部《人文锦州》百年工商业卷撰稿人

 

 

启点传播

 

https://www.xusbuy.net

上一篇:天基物联网概念股(物联网概念股名单)

下一篇:移动支付概念股元(移动电源概念股龙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